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立明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切除
  • 3篇系膜
  • 3篇肠癌
  • 3篇肠系膜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系膜
  • 2篇直肠肿瘤
  • 2篇手术
  • 2篇切除术
  • 2篇全直肠系膜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小肠
  • 2篇小肠疾病
  • 2篇静脉
  • 2篇疾病
  • 2篇分子
  • 2篇布加氏综合征

机构

  • 13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医院
  • 1篇上海市宝山中...

作者

  • 13篇林立明
  • 6篇穆庆岭
  • 5篇吴泰璜
  • 3篇郭琼行
  • 2篇夏新玲
  • 2篇王雷
  • 2篇李乐平
  • 2篇刘吉勇
  • 2篇靖昌庆
  • 2篇宫铭
  • 2篇姜军梅
  • 2篇郭辰虹
  • 2篇姜红
  • 2篇刘洪俊
  • 2篇石玉龙
  • 1篇吴宗桧
  • 1篇赵善东
  • 1篇赵德元
  • 1篇姜言明
  • 1篇魏农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齐鲁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肝胆胰脾外科...
  • 1篇现代保健(医...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
1997年
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吴泰璜穆庆岭林立明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下称肠腔静脉)人造血管C型分流术[1]治疗布加氏综合征5例,无手术死亡,经6个月~2年随访,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近期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吴泰璜穆庆岭林立明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分流术外科手术
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的临床应用
2006年
目的: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的发展使医生能够直接观察小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该设备在结肠镜和胃镜检查均阴性的55例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采用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EN-450P,在检查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采用清醒镇静,注意观察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检查时间、进镜途径及检查阳性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和预后都有详细记载。结果:本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的阳性率为94.5%(52/55),其中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占43.6%(24/55),是该项检查的主要适应症,平均检查时间是45分钟。3例患者因为没有获得全肠道的检查而未确诊,从而从相反地方向重新检查。5例患者获得全胃肠检查。在镇静剂的帮助下,患者可以很好的耐受检查。3例患者因为腹腔严重粘连导致进镜困难而放弃检查。所有的患者均有随访。大多数器质性疾病(除了病变部位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均有病理诊断。一位胃大部切除患者发生肠扭转造成肠梗阻,在完成检查后,完全恢复。结论: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能够肉眼观察全小肠,并能够得到病理诊断,并能够大体对病变进行定位。在镇静剂的帮助下,患者能够很好的耐受检查。它的适应症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慢性腹痛和不完全肠梗阻。它不仅是一项检查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是一种治疗手段。检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腹腔粘连。
刘吉勇姜军梅林立明姜红宫铭夏新玲
关键词:小肠疾病
脾切除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附2例报告)
1997年
近期我们遇脾切除术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女,35岁.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4d、阵发性疼痛并加重1d入院。疼痛时喜弯腰倦曲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个月前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查体:轻度脱水貌,轻度腹胀,左上腹有纵形切rl瘢痕.上腹偏左深压痛.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入院后第2天体温升高达38.5℃腹痛腹胀加重.并排出果酱样粪便。
吴泰璜穆庆岭林立明王雷
关键词:脾切除术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右旋糖酐腹蛇抗栓酶
经肝前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
1990年
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经肝前下腔静脉—右心房(腔—房)转流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0例,手术顺利,近期疗效良好,本文报告已随访3个月以上的8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7~43岁,平均25岁。病程1~10年,平均3.1年。均无原发病因。
吴泰璜穆庆岭张敏刘公升姜言明林立明徐健赵善东赵德元汲克强
关键词:布加氏综合征腔-房转流术
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理
1998年
分析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理,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CR-SSLP方法,引物D2S441,D2S119和D2S123检测3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卫星DNA长度片段多态性,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结果31例患者中,1号病例的癌组织中,三对引物扩增产物均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6号病例的癌组织的D2S441引物扩增产物出现杂合性丢失,D2S119和D2S123引物的扩增产物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其余29例患者的癌组织的3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未出现异常变化。结论部分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生与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有关。
郭琼行林立明魏农郭辰虹
关键词:大肠癌分子机理病理学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1 1 9例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缘均在8 cm以内。5 4例应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组),6 5例应用TME治疗(TME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和局部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TME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 1 8m in,术中失血量1 0 0mL,而传统组则为1 8 2m in,3 4 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5);两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2 3%和3 5.1 8%(P<0.0 1)。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
苏忠学刘洪俊林立明穆庆岭吴泰璜
关键词:外科手术
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1999年
为分析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不稳定性,研究SNPCC发生机理的分子基础。应用PCR-SSLP扩增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的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例中,2例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均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提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有关,可通过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以便早期预防。
郭琼行魏农郭辰虹林立明陈丙玺
关键词:HNPCC大肠癌微卫星
带蒂肝圆韧带腹膜补片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
2008年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B—Ⅱ式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尤其是困难的十二指肠残端的良好处理,是降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术后近期死亡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用带蒂肝圆韧带腹膜补片包裹十二指肠残端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取得了良好效果。
陈庆海林立明张玉华
关键词:十二指肠残端瘘肝圆韧带补片腹膜带蒂十二指肠残端处理
反复发作性腹痛、黑便,进行性贫血
2001年
吴宗桧李春卫卢俊林立明穆庆岭
关键词:腹痛黑便进行性贫血贫血
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84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化疗组(n=17)、肠外营养组(n=22)和肠外营养+化疗组(n=26),分别检测治疗干预前后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G0/G1期、S期、G2+M期和S+G2+M期。结果治疗前肠外营养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为(17.15±4.01)%,明显高于治疗后的(13.47±1.99)%(P<0.01);治疗前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5.69±4.34)%,明显低于治疗后的(23.44±2.08)%(P<0.01);治疗前肠外营养+化疗组的细胞凋亡率为(17.51±3.77)%,也明显低于治疗后的(30.71±2.37)%(P<0.01)。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化疗组S+G2+M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肠外营养组G0/G1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期、G2+M期和S+G2+M期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肠外营养+化疗组的G0/G1期、S期、G2+M期和S+G2+M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肠外营养可以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肠外营养与新辅助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李乐平靖昌庆刘洪俊石玉龙林立明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肠外营养胃癌细胞增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