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斌

作品数:183 被引量:997H指数:1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1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3篇动脉
  • 63篇腔内
  • 58篇主动脉
  • 55篇血管
  • 33篇腔内修复
  • 32篇手术
  • 29篇夹层
  • 28篇主动脉瘤
  • 23篇腔内治疗
  • 23篇主动脉夹层
  • 20篇外科
  • 17篇动脉瘤
  • 17篇腹主动脉
  • 17篇并发
  • 16篇人工血管
  • 14篇修复术
  • 14篇术后
  • 13篇血管成形
  • 13篇缺血
  • 13篇并发症

机构

  • 166篇复旦大学
  • 7篇蚌埠医学院第...
  • 6篇连云港市第二...
  • 4篇蚌埠医学院
  • 3篇淮南市第一人...
  • 2篇安徽省淮南市...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三明市第二医...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183篇陈斌
  • 136篇符伟国
  • 118篇郭大乔
  • 110篇蒋俊豪
  • 91篇杨珏
  • 91篇王玉琦
  • 88篇史振宇
  • 73篇徐欣
  • 58篇董智慧
  • 41篇竺挺
  • 30篇石赟
  • 27篇唐骁
  • 27篇王利新
  • 11篇叶建荣
  • 10篇童朝阳
  • 10篇段更利
  • 9篇范隆华
  • 9篇郁颖佳
  • 8篇陈福真
  • 8篇施德兵

传媒

  • 37篇中华普通外科...
  • 26篇中华外科杂志
  • 1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1篇中国实用外科...
  • 8篇外科理论与实...
  • 7篇上海医学
  • 4篇中国临床药学...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国新药与临...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保健医苑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16篇2011
  • 10篇2010
  • 17篇2009
  • 13篇2008
  • 16篇2007
  • 9篇2006
  • 13篇2005
  • 10篇2004
1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维蛋白原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为预防治疗和减少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30例(A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30例(B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30例(C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30例(D组),分别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血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并对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有无高血压等指标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其他3组血清FIB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与年龄、有无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呈明显的相关(P<0.05,P<0.01)。结论血清FIB水平可作为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评估指标,重视对FIB的干预治疗或能减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徐礼五齐晓玲胡文文黄培培江传玉陈斌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纤维蛋白原
高危胸降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总结高危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我科24例高危DTAA患者行EVAR诊治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因动脉瘤部位、破裂、高龄或严重合并症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EVAR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每年行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100%)。围手术期死亡2例(8.3%),分别死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2例(8.3%)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缺血性脑卒中和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1例(46%)术后即时造影显示近端Ⅰ型内漏,其中3例内漏量大,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另8例随访观察。1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18.6±4.2个月)。1例患者术后4年发生支架型人工血管移位并发Ⅰ型内漏,1例术后2年出现迟发性Ⅲ型内漏,均成功行EVAR。1例死于结肠癌。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CT证实瘤腔内完全血栓形成,无支架移位和内漏。随访期间动脉瘤最大直径缩小0-18 mm(平均6.3±3.1 mm),4例辅助性动脉旁路在随访期间人工血管均通畅。结论EVAR治疗高危DTAA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尚可接受,对某些病例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法。
施德兵符伟国王玉琦陈斌郭大乔徐欣蒋俊豪杨珏史振宇董智慧竺挺李炜淼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血管假体植入危重病人医疗
髂-颈动脉旁路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8例报告
2003年
目的:应用左骼动脉-左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头臂型大动脉炎,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2年7月,对8例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通过左骼动脉-左颈动脉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结果:在平均11.7个月(7~18个月)的随访期内,7例人造血管保持通畅,脑缺血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对于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髂动脉-颈动脉解剖外动脉旁路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为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陈福真杨珏蒋俊豪陈斌符伟国郭大乔范隆华
关键词:头臂型大动脉炎脑缺血
2种溴隐亭片的质量分析
2008年
目的对市售2种溴隐亭片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参照2种产品的自身质量标准及中国药典2005版对2种产品的质量进行系统考察。结果2种产品的主要测定结果为:脆碎度检查减失重量均小于1%;含量均匀度的A+1.80 S分别为(9.2±s 1.4)和(8±4);60 min时的溶出度均大于80%;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107.9±2.1)%和(107.4±2.2)%。结论2种溴隐亭片的各项质量分析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邵路平郁颖佳陈益乐陈斌周涛朱逸清段更利
关键词:溴隐亭药物评价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附43例报告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确诊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 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 (踝 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 ,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 (MRA)、螺旋CT血管显像 (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 (DSA)以明确诊断。结果  4 3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BI在 0 .0 0~ 0 .6 8范围 ,平均 0 .36。全组患者均作了MRA或SCTA ,DSA检查 ,ABI无一例假阳性 ,最后确定 4 3例中 5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 ;19例为股月国动脉段闭塞 ;11例为股月国动脉伴月国动脉 1~ 2分支闭塞 ;8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 4 3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 (和 )药物治疗。结论 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的特点是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 ;MRA ,SCTA也属无损伤性检查 ,对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均十分有益 ,最精确的检查还是插管动脉造影。
叶建荣周波符伟国郭大乔陈斌蒋俊豪龚剑峰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报告手术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疗效与机制
董智慧符伟国方圆潘天岳刘澎魏征顾史洋陈斌蒋俊豪
该项目属心血管外科学领域(学科分类:心血管外科学320.2375)。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no-opti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NOCLI),是血管外科常见病,致残致死率高。主流血运重建方法(旁...
关键词: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干细胞移植治疗
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1例报告)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评价转流管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所提供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2年10月以来11例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管的经验,此11例病人全部合并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均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手术。结果:术中、术后无死亡,且无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管是安全的,对脑组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符伟国韩伟王玉琦郭大乔陈斌蒋俊豪史振宇
关键词:转流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应证颈动脉外科颈动脉狭窄
非对称型人工血管内支架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非对称人工血管内支架,用于动脉夹层或动脉瘤腔内治疗。本支架由菱形网状裸支架和人工血管膜构成,带膜部分的近端呈斜口状,增加了支架近端锚定区,有效地减少近端I内漏的发生,提高腔内修复的成功率...
符伟国董智慧王玉琦史振宇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范隆华韩伟石赟
文献传递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08年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低且病死率高的缺血性肠疾病,主要病因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受压或痉挛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自2003年至2007年共收治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19例,其中10例行早期血供重建,现报告如下。
王劲松唐骁董智慧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外科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血管受压
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2015年
目的 探讨主动脉分支动脉重建联合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79.2%),女性5例;年龄29-69岁,平均(49±12)岁.入组患者均合并开放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其中14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0例为主动脉夹层.一期或分期完成复合手术.出院后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复查CT血管造影.结果 24例患者共重建分支血管74支,其中内脏血管63支,弓上分支血管11支.一期手术15例,分期手术9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5% (3/24),动脉瘤相关病死率为8.3%(2/24).人工血管分支30 d内通畅率为95.9% (71/74).围手术期无内漏、截瘫及肠道缺血发生.4例(16.6%)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访3- 12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Ⅰa型和Ⅲ型内漏;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7%、73.5%.结论 分支动脉重建联合腔内支架修复的复合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满意,适用于基础疾病多、再次手术及不适合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
郭宝磊符伟国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