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荣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点阵激光
  • 1篇断层成像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氧化碳
  • 1篇异位症
  • 1篇阴道
  • 1篇阴道念珠菌
  • 1篇阴道念珠菌病
  • 1篇早产
  • 1篇正电子
  • 1篇正电子发射
  • 1篇正电子发射断...
  • 1篇正电子发射断...
  • 1篇症状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机构

  • 4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湖北省妇幼保...

作者

  • 4篇李少荣
  • 3篇胡晓继
  • 2篇吴利荣
  • 1篇吴茜
  • 1篇李亮
  • 1篇谭明
  • 1篇王晶

传媒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预防性治疗妊娠期无症状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治疗妊娠期无症状念珠菌病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门诊初次产检的孕12~28周孕妇2 081例,将431例阴道念珠菌阳性的孕妇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215例和对照组216例。观察组采用克霉唑阴道上药100 mg/d,连续用药10 d;对照组予以孕期常规护理,未接受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早产发生情况和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念珠菌治愈率为94.0%(202/21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8.8%(127/216),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早产发生率为5.1%(11/215),对照组为13.9%(30/216),两组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5.1%(11/215)vs 6.0%(11/216)]、产后出血[1.9%(4/215)vs 1.4%(3/216)]和剖宫产率[21.9%(47/215)vs 29.2%(63/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肺炎[3.3%(7/215)vs 2.8%(6/216)]、新生儿黄疸[6.5%(14/215)vs 5.1%(11/216)]和胎儿窘迫[5.2%(11/215)vs 6.0%(13/216)]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性治疗妊娠期无症状阴道念珠菌病可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吴利荣胡晓继李少荣
关键词:妊娠阴道念珠菌病早产克霉唑
PET-MRI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因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多数已属于晚期。另外,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而断层成像技术该类无创性检查方法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吴茜王晶李少荣李亮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肿瘤诊断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疗效。方法 87例剖宫产皮肤瘢痕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组(A组)、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组(B组)和硅酮凝胶治疗组(C组)。分别比较三组的温哥华瘢痕标度评分、整体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3个月,就A、B两组瘢痕评分相比较,A组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A组的瘢痕评分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治疗后6个月,A、B、C组三组总显效率分别为66.7%、40.0%和33.3%,A组显著高于B、C两组(P<0.017),A组中增生性瘢痕和凹陷性瘢痕均明显少于B组和C组,且有显著差异,三组的复发率分别为0.0%、1.4%和3.4%。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最低且与B组和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比CO2点阵激光和硅酮凝胶单独治疗效果好,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吴利荣胡晓继李少荣谭明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引量:3
2016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的良性疾病,是导致痛经、盆腔痛及不孕的首要原因-([1])。在中国女性中其发病率达10%-15%,且有明显上升趋势-([2-3])。EMs尽管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4])。迄今为止,EMs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有研究发现,
李少荣胡晓继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