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韬

作品数:13 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水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水利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卒中
  • 9篇脑卒中
  • 7篇康复
  • 5篇卒中患者
  • 5篇下肢康复机器...
  • 5篇康复机器人
  • 5篇机器人
  • 4篇脑卒中患者
  • 3篇步态
  • 2篇跌倒
  • 2篇动功
  • 2篇偏瘫
  • 2篇完全性脊髓损...
  • 2篇脑卒中偏瘫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2篇关节
  • 2篇SET
  • 2篇不完全性脊髓...
  • 2篇步态训练

机构

  • 1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白定群
  • 13篇张韬
  • 6篇林海丹
  • 4篇李宏伟
  • 2篇余和平
  • 1篇雷飚
  • 1篇李小宏
  • 1篇夏新蜀
  • 1篇程雪
  • 1篇彭晓华
  • 1篇李开庭
  • 1篇邵岚
  • 1篇王大武
  • 1篇陈青
  • 1篇陈大为

传媒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自动化学报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被引量:29
2016年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王大武白定群邵岚夏新蜀余和平李小宏林海丹陈大为李开庭雷飚张韬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脑卒中本体感觉
脑卒中患者步行转向机制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张韬白定群林海丹冯垚娟李宏伟
A3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慢性期脑卒中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初步研究一款国产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A3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分析比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患者步态参数、步态不对称性、Barthel指数总分及各分项得分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5例,最终12例完成试验。与训练前比较,患者训练后的步态参数明显改善,其中步频、步幅、步速、步长提高(P<0.05),平均步幅时间和双支撑相缩短(P<0.05),患侧腿支撑相缩短(P<0.05)、摆动相延长(P<0.05);但健侧腿支撑相和摆动相较训练前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的步态不对称性包括双下肢步长比值[(1.26±0.23)vs.(1.13±0.10);t=1.816,P=0.097]和双下肢摆动相比值[1.14(0.23)vs.1.10(0.38);Z=-0.153,P=0.878],均较训练前无显著改变。训练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训练前改善,其中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总得分显著提高[(72.92±13.05)vs.(85.42±14.38);t=-6.966,P<0.001],分项中仅洗澡[0.00(3.75)vs. 5.00(5.00);Z=-2.000,P=0.046]、平地行走[10.00(3.75)vs. 15.00(5.00);Z=-3.000,P=0.003]和上下楼梯[5.00(5.00)vs. 7.50(5.00);Z=-3.000,P=0.003]得分较前显著提高。结论 A3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步态不对称性改善不显著,能否通过调整设备参数以改善步态不对称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程雪张韬白定群彭晓华余和平
关键词:慢性脑卒中康复效果
脑卒中患者跌倒后动作反应管理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张韬白定群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运动学参数及步行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张韬白定群
SET结合运动疗法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功能的影响
张韬白定群
PNF技术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期卒中患者腕手伸展功能的影响研究
张韬白定群
SET结合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张韬白定群
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为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将16例ISCI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地面步行训练)及试验组(常规康复治疗+RAGT).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 extremity motor score,LEMS)及脊髓损伤步行指数II(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II,WISCI II)评定.治疗后,两组患者LEMS均有提高(P<0.05),但试验组LE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WISCI I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在治疗8周及12周后WISCI II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试验组WISCI II在训练12周后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RAGT与地面步行训练在提高肌力上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改善步行能力上RAGT优于地面步行训练.
林海丹张韬陈青李宏伟白定群
关键词: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海丹张韬白定群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