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彦红

作品数:16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鼠
  • 4篇皮肤
  • 3篇流感
  • 3篇免疫
  • 3篇病毒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日本大耳白兔
  • 2篇兔模型
  • 2篇禽流感
  • 2篇禽流感病
  • 2篇禽流感病毒
  • 2篇紫癜
  • 2篇细胞
  • 2篇流感病毒
  • 2篇免疫学
  • 2篇免疫学改变
  • 2篇抗原
  • 2篇过敏
  • 2篇过敏性

机构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6篇秦川
  • 16篇李彦红
  • 15篇朱华
  • 14篇徐艳峰
  • 12篇黄澜
  • 10篇徐玉环
  • 8篇韩云林
  • 6篇邓巍
  • 5篇刘颖
  • 3篇于品
  • 3篇姚艳丰
  • 3篇许黎黎
  • 3篇吕琦
  • 3篇袁静
  • 3篇鲍琳琳
  • 3篇陈霆
  • 3篇李枫棣
  • 3篇隋小龙
  • 3篇马春梅
  • 2篇冯晓纯

传媒

  • 7篇中国实验动物...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光二极管630nm红光和460nm蓝光照射对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发光二极管(LED)630 nm红光和460 nm蓝光照射对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8只,建立兔背部皮肤创伤模型,每只兔子3个伤口,分别给予红、蓝光距离15 cm垂直照射(15 min/次)和自然愈合处理。照射至创伤后第21天,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数目、愈合面积,计算创伤愈合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种光源的治疗作用;HE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结构;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新生皮肤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3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炎性细胞因子(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红光组、蓝光组和对照组的愈合率分别为50.0%(4/8)、25.0%(2/8)和12.5%(1/8)。自造模后第12天起,红光组伤口的愈合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蓝光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建模后第21天,红光组新生皮肤厚度为(2.95±0.34)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0.42)mm(F=3.182,P=0.016)。胶原纤维平均光密度为0.15±0.03,明显高于蓝光组的0.09±0.01(F=7.316,P=0.012)和对照组的0.07±0.01(F=7.316,P=0.00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红光组的EGF、FGF、CD31抗原、Ki-67表达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CD68较蓝光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LED红光照射可促进日本大耳白兔皮肤创面愈合,其可能是通过引起皮肤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及纤维组织增生来促成的。
李彦红张继刚徐艳峰韩云林江彬彬黄澜朱华徐玉环杨维玲秦川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皮肤创伤日本大耳白兔增生
灵芝制剂治疗APP/PS-1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病理学改变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灵芝制剂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用4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分为AD模型组、灵芝高剂量[2250 mg/(kg·d)]组和灵芝中剂量[750 mg/(kg·d)]组,阳性对照组用盐酸多奈哌齐药物[2 mg/(kg·d)],正常组选用C57BL/6J野生鼠。动物给药4个月后解剖观察组织病理,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并比较各组组织病理形态及结构差异。结果病理形态学改变:灵芝制剂组小鼠脑内老年斑降解、减少或消失;神经元纤维缠结减少或消失;淀粉样蛋白血管病明显减少;海马和齿状核的幼稚神经细胞数量比AD模型组显著增多(海马:F=1.738,P=0.016;齿状核:F=1.924,P=0.026);灵芝制剂高、中剂量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较模型组丢失少(F=9.46,P=0.007;F=9.46,P=0.010);灵芝制剂组DC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显示小脑神经干细胞出现早而且数量多。电镜观察灵芝制剂组小鼠海马神经细胞较AD模型小鼠完整,核膜完好,胞质内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微管结构、突触完整。小胶质细胞无异常。灵芝制剂治疗组小鼠在整个实验中未见到细胞和组织学的毒性表现。结论灵芝制剂可使AD小鼠脑内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降解、减少或消失及淀粉样蛋白血管病变减少。
秦川吴善球陈保生吴小闲屈焜耀刘军民张桂芳徐艳峰舒顺利孙丽华李彦红朱华黃澜马春梅徐玉环韩云林卢耀增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
过敏性紫癜兔模型的免疫学改变及机制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免疫学改变的初步研究,探讨该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兔模型进行血常规检测、ELISA方法检测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CD3、CD4、CD8、CD4/CD8、IL-2、TNF-α含量;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肾小球Masson染色、PAS染色;皮肤、肺组织的Luna染色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兔血白细胞(WBC)增多,中性粒细胞(NEU)及百分比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百分比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等,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4+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CD8+T淋巴细胞含量增多,CD4+/CD8+比值下降,细胞因子IL-2水平下降,TNF-α水平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肾脏免疫球蛋白IgA、IgG、C3表达增多;肾小球胶原纤维增生,系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皮肤真皮层及肺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增多。结论将为明确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找出新的指标,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李彦红朱华徐艳峰黄澜隋小龙徐玉环冯晓纯秦川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兔模型免疫学发病机制
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DM)早期大鼠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5 d。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安乐死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模型成立后第2周,动物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的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4周时仅见视网膜变薄,8周时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周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小剂量多次注射STZ诱导的大鼠DR模型表现出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相似的特征,可用于发病机理、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朱华李彦红徐艳峰徐玉环许庆刚尹红霞秦川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动物模型链脲佐菌素
KM突变小鼠皮肤T、B细胞数量分布和皮肤细胞凋亡增殖的动态改变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分布,表皮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血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M突变小鼠皮肤T、B淋巴细胞改变情况,TUNEL技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1 d、3 d、6 d、9 d、22 d、3个月、6个月KM突变小鼠皮肤组织背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结果 KM突变小鼠皮肤T细胞主要表达在表皮及真皮,出生第1天至第6天增多,9 d、22 d减少,3个月以后增多,6个月时可见B细胞增多。KM突变小鼠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较野生小鼠增多,且两种小鼠均在22 d时凋亡细胞数目最多;出生1~9 d的KM突变小鼠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增殖与野生小鼠无差异,22 d和3个月增殖减少,但6个月时增殖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22 d时增殖较多,9 d和3月龄增殖减少。结论 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存在T、B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及毛囊皮脂腺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异常改变,引起免疫学紊乱和被毛异常生长,促进了炎症反应。
李彦红刘颖黄澜徐艳峰朱华李涛邓巍秦川
关键词:KM小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不同浓度丙戊酸钠对锚蛋白启动子活性的调控
2015年
目的采用体外锚蛋白(Ank G)启动子介导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研究,探讨丙戊酸钠(VPA)对Ank G启动子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对人和小鼠的Ank G启动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克隆小鼠Ank G启动子序列;将Ank G启动子片段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质粒p GL3,构建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重组质粒和空载体质粒分别与pRL-CMV共转染至N2a细胞和293T细胞,同时给予0、0.5、1.0 mmol/L的VPA处理12 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法检测Ank G启动子片段在细胞中的转录活性及VPA处理后细胞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Ank G启动子克隆及其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荧光素酶活性检测显示Ank G启动子在N2a和293T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转录活性;0.5 mmol/L VPA处理两种品系细胞12 h后,Luciferase活性都明显上调。结论 VPA能够从转录水平调控Ank G启动子的活性,体内VPA对Ank G表达的调控可能是直接在转录水平进行的。
刘翠武杰隋小龙李彦红韩云林徐玉环黄澜朱华盛树力秦川
关键词:丙戊酸钠锚蛋白启动子
免疫衰老与T、B细胞改变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胸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B细胞及固有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NK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与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免疫衰老主要涉及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改变,本文将从T、B细胞的数目、功能、表面分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总结。
李彦红刘颖秦川
关键词:免疫衰老适应性免疫分子
H7N9禽流感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对雪貂致病性与传播力的比较
2014年
目的针对2013年3月中国爆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在雪貂体内进行致病性及传播力的研究,并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比较。方法对新发H7N9毒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雪貂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呼吸道排毒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等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H7N9毒株在雪貂群体中的传播力进行研究。结果雪貂模型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病毒传播以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H7N9病毒的致病性低于H5N1,与2009年起源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当。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在雪貂的呼吸道、心脏、肝脏以及嗅球进行复制。值得注意的是H7N9禽流感可以通过飞沫在雪貂间进行低水平的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病毒基因组内有多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较H5N1禽流感病毒低,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雪貂的致病性相当,H7N9禽流感病毒可在雪貂间进行传播。
邓巍许黎黎鲍琳琳朱华陈霆吕琦李枫棣袁静向志光高凯徐艳峰黄澜李彦红姚艳丰于品
关键词:传播力动物模型
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免疫学改变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KM突变小鼠皮肤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该小鼠皮肤免疫学改变。方法通过外部特征、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染方法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并与KM野生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进行比较。结果 KM突变小鼠皮肤毛稀、皮屑、皮皱等;组织病理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CD3+、CD4+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同时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等增多;且这些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3月龄较6月龄增多。结论 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出现自发的慢性炎症病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动物模型。
李彦红刘颖黄澜徐艳峰朱华马春梅秦川
关键词:KM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炎症因子
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石蜡切片技术的改进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石蜡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收集不同胚龄和日龄的小鼠整体胚胎及新生鼠14.5、15.5及16.5 d的胚胎,清洗后直接置于4%中性甲醛中固定24 h以上;胚龄17.5、18.5 d及日龄0、1、2 d的小鼠,先用注射器往胸腹部及脑部缓慢注入固定液,再整体固定于标本瓶中24 h以上。经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编程脱水,石蜡包埋技术制备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切片。应用HE染色方法对切片进行染色检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的不同组织结构。结果使用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处理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经过特定的脱水程序处理,镜下观察不同胚龄及日龄的不同组织器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一致性好。结论本实验室利用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对小鼠胚胎和新生鼠进行处理,通过设置合理程序,能够同时处理不同胎龄和日龄的小鼠整体胚胎及新生鼠;脱水后制备的石蜡切片结果稳定,一致性好,为小鼠遗传学和发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徐玉环刘颖徐艳峰黄澜李彦红韩云林邓巍秦川朱华
关键词:石蜡切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