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多态
  • 7篇多态性
  • 7篇基因
  • 7篇基因多态性
  • 6篇蛋白
  • 6篇蛋白原
  • 6篇纤维蛋白
  • 6篇纤维蛋白原
  • 6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紧张
  • 3篇血管紧张素
  • 3篇血管紧张素转...
  • 3篇血管紧张素转...
  • 3篇转换酶
  • 3篇紧张素
  • 3篇分子
  • 3篇分子功能

机构

  • 4篇河北省唐山市...
  • 3篇开滦医院
  • 2篇开滦(集团)...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作者

  • 10篇元小冬
  • 10篇裴焕珍
  • 4篇侯秋霞
  • 4篇高捷
  • 4篇吴寿岭
  • 4篇王淑娟
  • 3篇李宏芬
  • 2篇张萍淑
  • 1篇王广增
  • 1篇付国臣
  • 1篇刘秀荣
  • 1篇葛秀凤
  • 1篇李宠芬
  • 1篇张淑萍
  • 1篇姚林
  • 1篇程爱斌
  • 1篇李洪芬
  • 1篇李洪芬
  • 1篇张琦
  • 1篇王淑娟

传媒

  • 3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今日医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方法56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尿激酶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尿激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激酶(40万U),溶于250ml0.9%氯化钠溶液中快速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1次/d,连续3d。2组患者均住院治疗7~10d。患者出院后半个月和3个月时随访观察其病情发展情况。结果UK组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出院后半个月时UK治疗组再次发作率(11.11%)明显低于常规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UK组复发率为40.74%,常规组为4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付国臣元小冬姚林王广增裴焕珍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尿激酶疗效随访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和临床与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元小冬刘秀荣裴焕珍张淑萍李丽等
该研究结果表明血浆Fg浓度及其分子功能受生理因素、遗传因素、行为习惯、生化指标、疾病因素、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Fg分子聚集功能和体外血检湿重是直接影响脑缺血发病类型的主要因素;血浆Fg含量在发病第24小时达到高峰和发病第...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横断面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 (ATⅠR)基因多态性和多种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开滦矿业集团职工 135 1人。所有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白介素 (IL) 6、IL 8、IL 10 ,C反应蛋白(CRP) ,血浆纤维蛋白原 (Fg)浓度 ,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度 (FMPV) ,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率与最大光密度之比 (FMPV/Amax)等炎性因子和ACE、ATⅠR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 ,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 ACE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及脑梗死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ATⅠR基因AA基因型分布在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且AA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高于其他基因型 ,但两种基因各联合基因型脑梗死患病率无差异。在与脑梗死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 ,仅不吸烟人群和有高血压病人群中脑梗死组ATⅠ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发现IL 6、ATⅠR基因多态性、性别、FMPV/Amax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IL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具有高血压病的ATⅠR的AA基因型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同时脑梗死病例中IL 6显著增高 ,提示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是其病因之一 ,说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元小冬侯秋霞吴寿岭裴焕珍李宏芬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β-148C/T和β-448A/G基因多态性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bg)B β-148和B β-448基因多态性与其分子功能和血浆浓度及多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520人。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Fbg浓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度(FMPV)、最大吸光度(Amax)、FMPV/Amax和Fbg的B β-148和B β-448基因型,并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B β- 148的C、T和B β-448的A、G等位基因频率为0.74、0.26、0.26、0.74,其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性别无关(P=0.49)。男性人群中B β-148 CT+TT的Fbg浓度高于CC基因型(P<0.05);女性人群中B β-448 AG+AA的Fbg分子功能低于GG基因型。结论Fbg的B β-148和B β-448基因多态性这些遗传因素通过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调节Fbg分子功能或含量,从而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
元小冬高捷裴焕珍侯秋霞王淑娟李宏芬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分子功能
纤维蛋白原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浓度、分子聚合功能及FgBβ-148、448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并测定血浆Fg浓度及其分子聚合功能参数。结果FgBβ-148变异基因型人群脑动脉主干支梗塞组血浆Fg浓度高于脑动脉穿通支梗塞组及对照组;448变异基因人群脑动脉主干支梗塞组Fg浓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最大吸光度、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高于对照组,Fg浓度高于脑动脉穿通支梗塞组。结论FgBβ-148、448基因型发生变异后可通过影响Fg浓度而使此人群发生脑动脉主干支梗塞组的危险性升高。
王淑娟元小冬高捷裴焕珍李洪芬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脑梗塞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原Bβ-148C/T和448G/A的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研究人群纤维蛋白原B β链-148 C/T和448 G/A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试唐山地区1783例汉族人的纤维蛋白原Bβ-148 C/T和448 G/A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它们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特征。结果:唐山地区汉族人纤维蛋白原B β-148 C/T基因型频率为TT 0.059、CT 0.341、CC 0.600,等位基因频率C 0.23、T 0.77,纤维蛋白原B β-148 C/A基因型率为AA 0.055、GA0.325、GG 0.620,等位基因频率A 0.22、G 0.78。两个位点基因为完全连锁不平衡关系。结论:纤维蛋白原B β-148 C/T和448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与地区、环境等因素相关。
元小冬高捷王淑娟李宠芬裴焕珍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
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大量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升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它们与生活因素、社会因素和许多理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我们试图通过对人群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影响人血浆Fbg含量和分子功能的有关因素,从而为预防和进一步研究血栓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元小冬候秋霞裴焕珍吴寿岭程爱斌张琦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脑梗死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血管紧张素 受体 型 (AT R)基因多态性和多种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 135 1人。所有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其 ACE、AT R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 ,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 ,然后依据头部 CT或 MRI结果将之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结果  ACE基因各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及各基因型人群中脑梗死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AT1R基因 A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 ,且 AA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高于其它基因型 ,但两种基因各联合基因型人群中脑梗死患病率无差异。在与脑梗死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 ,仅不吸烟人群和有高血压患者群中脑梗死组 AT1R基因 AA基因型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L ogistic回归发现脑梗死与 AT1R基因多态性和性别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具有高血压病的 AT1R的 AA基因型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说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元小冬王淑娟高捷侯秋霞吴寿岭裴焕珍张萍淑李宏芬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纤维蛋白原β-148C/T、448G/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Bβ-148C/T、448G/A基因多态性对血浆Fg浓度、分子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11~2003.10在开滦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160例,将其分为脑动脉主干支(Main—trunk cerebralinfarction,MCl)与穿通支梗死(Penetrating cerebral infarction,PCD组,同时选取162名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其Fgβ-148C/T和448G/A基因多态性,并测定血浆Fg浓度、分子功能及各项相关指标。结果MCI组血浆Fg浓度、FMPV/AMAX高于对照组,FMPV/AMAX高于PCI组:Bβ148CC基因型人群MCI组FMPV/AMAX高于PCI组及对照组,突变基因型人群MCI组血浆Fg浓度高于PCI组及对照组;β448GG基因型人群MCI和PCI病人仅FMPV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基因型人群MCI组血浆Fg浓度、FMPV、FMPV/AMAX高于对照组,但仅Fg浓度高于PCI组;三组中Bβ-148CC、CT、TT和Bβ448GG、CA、AA基因型构成比无差别,各基因型人群中各型脑梗死的分布频率也无差异;PCI纽CT+GA这一突变连锁基因型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此连锁基因型人群中MCI和PCI组的血浆Fg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Bβ-148突变基因型通过直接影响血浆Fg浓度和与机体生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Fg的分子功能产生影响.
元小冬王淑娟高捷裴焕珍李洪芬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脑梗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基因多态性和炎性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2003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AT ⅠR)基因多态性和炎性因子及多种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351人。依据脑CT或MRI结果将之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所有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清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8、IL—10、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度(FMPV)、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速率与最大光密度之比(FMPV/ODmax)等炎性因子和ACE、AT ⅠR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同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ACE基因各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及各基因型人群中的脑梗死患病率无明显差异,ATI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且AA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高于其它基因型,但两种基因各联合基因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无差异。在与脑梗死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仅不吸烟人群和有高血压病人群中脑梗死组ATI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发现IL—6、ATIR基因多态性、性别、FMPV/ODmax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具有高血压病的ATIR的AA基因型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同时脑梗死患者IL—6显著增高,提示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是其病因之一,说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元小冬侯秋霞吴寿岭张萍淑裴焕珍葛秀凤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炎性因子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