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仕国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艺术
  • 3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民国
  • 3篇杂剧
  • 3篇晚清
  • 3篇戏剧
  • 3篇民国时期
  • 3篇禁戏
  • 3篇传奇
  • 2篇戏剧观
  • 2篇戏曲
  • 2篇消解
  • 2篇民初
  • 2篇考述
  • 2篇传奇杂剧
  • 1篇序跋
  • 1篇亚洲移民
  • 1篇移民
  • 1篇院本
  • 1篇社会
  • 1篇社会传统
  • 1篇身份

机构

  • 10篇深圳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陈仕国

传媒

  • 3篇中华戏曲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兰台世界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色、身体与空间:晚清民初禁戏与戏剧观演形态被引量:1
2017年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晚清民初,禁戏政策语境下的戏剧观演形态,即角色扮演的性别意识、舞台演出的组合形式及观众群体的构成方式均发生嬗变。此种嬗变正是通过对以女性为主体的戏剧观演空间进行圈限,凸显官方的权力意志与民众约定俗成的戏剧审美要求之间,存在某种无法弥合的张力。男权社会对女性演员的性别歧视,使之无法摆脱既定空间权力的钳制而丧失身份地位;商品经济下所形成的男女合演形态,表面上是女性演员获取空间权力与身体解放的表征,却依旧体现其置于被男性窥视与操控的境地;女性观众群体的不断壮大,显示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却未颠覆现存社会机制以改变既定的戏剧观演关系。
陈仕国
关键词:晚清民初禁戏
稀见民国时期传奇杂剧8种考述被引量:1
2015年
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图书馆馆藏报刊文献中,发现民国传奇杂剧剧本8种。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种极为稀见的民国时期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民国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它们以报纸期刊作为戏曲传播之重要载体;除《蘼芜怨杂剧》《六朝梦》《故乡梦传奇》外,基本不遵循传统传奇杂剧创作范式,显得较为自由;内容与当时政治现实、社会问题结合得较为密切;虽然艺术成就并不高,但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
陈仕国
关键词:民国时期传奇杂剧考述
他者凝视、自我凝视与相互凝视——评裘山山中篇小说《琴声何来》
2017年
女性作家裘山山在其最新力作《琴声何来》中以男性来凝视女性的身体空间。在阐述小说文本中"凝视"场景时,以男性凝视达至对女性身体空间的规训,强化男权机制的运作,并激发其进行自我凝视,从而确立自身的话语权。在异性间的相互凝视过程中,女性的主体身份不断重新建构,并摆脱男权社会秩序的操控以获取女权的最终胜利。
陈仕国
清末民初禁戏与戏剧观演形态
2017年
由于整个清末民初社会传统分化、思想发生变革,昆曲逐渐走向衰落,传奇杂剧倾向案头,失去其观众和舞台,而此时的花部地方戏依然保持其繁盛势头。从剧目内容来看,大量改编移植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题材的剧作层出不穷,再现历史时代与社会生活,散发着变幻莫测的时代气息,昭示底层民众个性意识的觉醒与反叛精神的凸显;从表演风格来看,写实风格的剧作逐渐取代写意风格的,成为舞台表演的主流形态;从剧类互动来看,各式各类的民间小戏充斥舞台,显示其强劲的生命力。
陈仕国
关键词:清末民初戏剧观禁戏舞台表演社会传统传奇杂剧
《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被引量:2
2016年
作为一份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商业报纸,《申报》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并运用通俗易懂之文字、喜闻乐见之讯息赢得其生存空间,而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的中国戏剧亦走进《申报》关注之视野。辛亥革命后,受'维新变法'及革命思潮之影响,民众纷纷认识到戏剧在启蒙思想、挽救民族危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申报》要赢得读者之青睐,除刊载戏剧撰演信息外。
陈仕国
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六种考述
2016年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扬州》、《沧桑梦传奇》、《仪莺殿》、《桃花源传奇》、《留守风流史传奇》、《大陆梦传奇》六种极为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晚清民国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理应得到学界重视。鉴于此,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为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及线索。
陈仕国
关键词:晚清民国传奇院本杂剧
呈现、消解与建构——论《金龙》中亚洲移民的身份认同被引量:1
2017年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始,德国社会呈现理性思维被否定、主体意识丧失、社会生活碎片化等“后现代”特征,并蔓延至剧场艺术领域。由于“现实主义戏剧并不真实。幻觉方式不能使人得到真实,而正相反,它蒙蔽意识,使人意识不到真实”。因此,德国一些戏剧家开始在探寻达到现实真实的剧场艺术。
陈仕国
关键词:身份认同移民消解现实主义戏剧
戏曲女班的运作机制及活力消解
2018年
晚清时期,由女伶组成的戏班活跃于南北城市,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被称为“髦儿戏”,而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则被称为“档子班”。民国初年,由于官方下令禁止男女合演,从而使男女分班演出合法化,而此时的戏曲女班不断涌向北京演剧市场,被称为“坤班”。至此,江浙沪等地报刊亦改称“髦儿戏”、“档子班”为“坤班”。
陈仕国曹静雯
关键词:戏曲消解晚清时期民国初年男女合演男女分班
从民国戏曲序跋看戏曲题材来源与处理方式
2017年
民国戏曲的编撰,既源自曲家的凭空杜撰,又根植于相关的事实资料。由民国戏曲序跋可知,戏曲题材来源于传说诗文、史籍载志、政治时事及社会生活四类。曲家在编撰戏曲过程中,往往将原始材料予以有效的戏曲化处理。然而,曲家往往增益某些虚构之情节,使戏曲题材的运用并非完全遵从实录之原则。实际上,该处理事实题材的普遍方式是曲家以期更好地使戏曲达至传世或教世之目的。
陈仕国车文明
关键词:戏曲艺术戏曲序跋题材来源
民国时期《桃花扇》批评述论
2016年
民国时期,《桃花扇》所处社会环境之嬗变予其批评以新之特质,并使民国时期《桃花扇》批评成为学术研究重要之有机体提供可能。勾勒其历史轨迹、揭示其时代特征及概括其学术成就,不仅有助于弥补民国时期《桃花扇》批评接受研究之不足,且有助于管窥其批评形态之差异性,从而使《桃花扇》研究走向深入,赋予其应有之学术史地位。
陈仕国
关键词:民国时期《桃花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