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乐丽华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典型的美国...
  • 3篇散居
  • 2篇任璧莲
  • 2篇文化
  • 1篇第二课堂
  • 1篇星期
  • 1篇学法
  • 1篇英语
  • 1篇杂碎
  • 1篇中华文化
  • 1篇任碧莲
  • 1篇身份
  • 1篇身份寻求
  • 1篇生死智慧
  • 1篇驱动教学
  • 1篇驱动教学法
  • 1篇文化认同
  • 1篇文化身份
  • 1篇洗礼
  • 1篇项目驱动教学

机构

  • 4篇抚州职业技术...
  • 2篇广东白云学院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作者

  • 6篇乐丽华
  • 2篇邓俊
  • 1篇乐丽萍
  • 1篇汪云芳
  • 1篇乐丽萍

传媒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群文天地
  • 1篇科技信息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舍的离歌:华散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2009年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荣获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作为美国最伟大的移民小说之一,该作品在华散研究中具有典范的意义。笔者将从散居批评角度出发,阐释该作品中美国华散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在美国的漂浮散居之旅中他们饱尝种族歧视,备受流离之苦,因而心系中华,顽强抗击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坚持在其母国文化的精髓:家庭主义中寻求慰藉,寻找归属感,谱写其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乐丽萍乐丽华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任璧莲中华文化
生与死的洗礼——米奇·艾尔邦《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简析
2012年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一本能够启发人心灵的书,老教授莫瑞面对死亡一步步的接近,却还能保持以往的热情和幽默感,借着每个星期二的谈话,渐渐地软化米奇对这世间的冷漠之心,用自己轻松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谈论着爱、工作、家庭、宽恕、年老及死亡。
邓俊乐丽华
关键词:生死智慧
论华美文学中散居者的身份寻求——以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为例
2009年
运用散居批评理论分析华美文学中散居者的身份寻求,可以发现,部分散居者选择了一条在"存在"与"生成"的并置和平衡间建构散居身份的跨文化途径。他们在中国和美国文化间架起桥梁,使其身份跨越种族的、文化的篱笆,承载中美结合,坐拥文化杂糅,笑纳身份流变。
乐丽萍汪云芳乐丽华
关键词:华美文学跨文化
《典型的美国佬》中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被引量:1
2008年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四人帮"之一.任璧莲在其作品中精确阐释了美国华裔这一散居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对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解读.在美国伊始,张家人期待着落叶归根,坚守着中国的儒家道德主义.但随着回国梦的破碎,他们开始拥抱美国信仰: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通过对他们的孤立和同化策略的谴责,任璧莲对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定义.
乐丽华
关键词:《典型的美国佬》散居文化认同
论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中的运用
2012年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中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就该实验进行了实例说明,提出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乐丽华邓俊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
承载“杂碎”,走向生成:《典型的美国佬》中散居者的文化身份
《典型的美国佬》是任璧莲的处女作,该书荣获1991年度“纽约时报年度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本文将从散居族裔批评角度出发来阐释该作品中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身份。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散居者的文化身...
乐丽华
关键词:文化身份《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美国华裔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