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实

作品数:42 被引量:55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经济管理
  • 8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6篇植被
  • 6篇土壤
  • 5篇土壤水
  • 5篇坡地
  • 5篇小麦
  • 5篇红壤
  • 5篇红壤坡地
  • 4篇冬小麦
  • 4篇水分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径流
  • 3篇地形
  • 3篇玉米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水量平衡
  • 3篇水资源
  • 3篇流域
  • 3篇黄淮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北勘测设计...
  • 1篇山东省海洋环...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42篇胡实
  • 16篇莫兴国
  • 15篇占车生
  • 10篇林忠辉
  • 8篇谢小立
  • 7篇刘苏峡
  • 6篇王凯荣
  • 4篇彭娜
  • 3篇秦扬
  • 3篇牛存稳
  • 3篇王飞宇
  • 3篇王开峰
  • 3篇贾仰文
  • 2篇夏军
  • 2篇宁理科
  • 1篇卢洪健
  • 1篇武兰芳
  • 1篇邹靖
  • 1篇王训明
  • 1篇张小龙

传媒

  • 6篇地理研究
  • 4篇山地学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自然杂志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改革与战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覆被对桔园旱季土壤水分变化和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是解决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2005~2006年在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对桔园降雨入渗、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调控和利用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更有利于雨水的储存和向深层入渗,雨后48h分别比裸地土壤储水增量多3.33mm和1.33mm,降雨入渗深度分别为40cm和80cm。此外,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分别抑制了69.10%和36.53%的土壤蒸发,其蒸发抑制作用在午间高温时段表现尤为明显,使得更多的水分以植物蒸腾(稻草覆盖15.71%、自然覆被7.30%)和土壤蓄留的方式支出,并且分别降低了20.55mm(稻草覆盖)和14.33mm(自然覆被)的水分支出。覆被下土壤水分结构发生明显改变,0~20cm土层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大,自然覆被由于覆盖的植被消耗表层水分,水分亏缺较大,平均含水量为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20~80cm土壤水分变异减小,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自然覆被>裸地;120~160cm深土层中,自然覆被下土壤水分得不到补给,变异系数增大,稻草覆盖和裸地水分变化稳定,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
胡实谢小立王凯荣
关键词:稻草覆盖土壤蒸发水量平衡
华北平原1960-2009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2年
华北平原地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气候极脆弱的区域之一,干旱灾害频发。依据多年平均降雨等值线将华北平原划分为3个子区域(A区雨量<600 mm,600 mm≤B区雨量≤750 mm,C区雨量>750 mm),基于1960-2009年60个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PDSI)、M-K检测法和EOF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DSI指数能较好地表征华北平原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过程,其干旱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南-北和东南-西北递增的格局,干旱过程通常持续两年以上,季节连旱现象明显,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十分显著。A区干旱最为严重且呈显著增长趋势,其突变点大致为1983年;B区自1970年后进入干旱频发期,持续时间达20年之久;C区各级干旱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大致以1997年前后为突变点。
卢洪健莫兴国胡实
关键词:气象干旱MANN-KENDALL检验EOF分析华北平原
典型山地蒸散发时空变化模拟研究被引量:15
2017年
基于考虑了水资源开采利用方案和农作物生长的新型陆面模式CLM_CERES,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集驱动该模式,使用基于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的地表蒸散发估算数据("MTE"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系统分析了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地、横断山地、黔桂喀斯特山地)基准期(1951-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6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区域CLM_CERES模拟蒸散量与MTE数据在月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均在0.76~0.88之间。1951-2060年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总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9806和0.7569mm/a(P<0.001),以植被蒸散为主,黔桂喀斯特山地总蒸散量无显著增加趋势,以土壤蒸发为主;三个区域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峰值位于5-9月。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黔桂喀斯特山地受其特殊的地表、地下水二元结构影响,对蒸散量的响应机制相对复杂。
王飞宇占车生胡实贾仰文牛存稳邹靖
关键词:蒸散发CERES
基于五水转化装置的玉米光合特性分析
2016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五水转化动力过程实验装置",开展温室条件下玉米净光合速率及其关键影响因子的实验观测研究,探索玉米各生育阶段、植株各叶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片生理生态参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内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和氮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型变化趋势,但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在乳熟期,比前人观测的大田峰值出现时间(抽雄吐丝期)晚一个生育期,且数值较低;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随叶位的变化大体呈现中间叶位高、基部与顶端叶位低的分布特征。各生育阶段玉米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间的相关系数最高(R=0.94,P<0.05),其次为净光合速率与叶片N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R=0.77,P<0.05);各叶位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特征一致。该装置更适合进行气候变化、水分变化、养分变化等控制实验研究。
谭丽萍刘苏峡莫兴国林忠辉胡实
关键词: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生育阶段叶位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被引量:8
2008年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有人为干扰和无人为干扰两种方式下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为干扰的坡地植被恢复在11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和快速恢复两个阶段,不同坡位群落生物量稳步增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群落结构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坡地植被恢复缓慢,由于水土流失,上坡位地下部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中坡位和下坡位地下部的生物量都大幅度的增加,此外人为干扰使得乔木类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不能形成具有明显垂直结构的稳定生态系统。
胡实谢小立王凯荣李裕元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自然恢复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被引量:16
2007年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8 a对红壤丘陵坡地6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保护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农作区〉甜柿区〉茶园区〉湿地松区〉干扰恢复区〉恢复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产流主要发生于4—8月,降雨量和2.5-8.0 mm·h^-1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量的关键因素。恢复区和干扰恢复区呈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应,累积径流量增长缓慢;纯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与林木种类密切相关;农耕地由于土壤扰动大,水土流失严重,累积径流量增长迅速。必须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以进一步防治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
胡实谢小立王凯荣
关键词:红壤坡地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的气候变化适应评估被引量:7
2016年
水资源短缺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区域布局将面临调整。论文利用IPCC 5三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浓度排放路径(RCP 2.6、RCP 4.5和RCP 8.5)的多模式集成数据,基于VIP(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Interface Processes)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2011—2059年黄淮海平原二级子流域的水资源盈亏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分亏缺最严重的子流域,设计无外来调水和维持2000—2010年调水总量水平的两种流域地下水采补均衡情景,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合理布局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5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作物蒸散量增幅大于降雨量增幅,北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将增加,南部地区水分盈余量则减少。在低到高的排放情景下,全区域水分盈余量下降0.1%-14.1%。两种地下水采补均衡情景下,2050年代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应分别减少9.8%-11.3%和7.0%-8.8%,相应产量分别增加0-11.9%和3.0%-15.9%。适当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可有效减缓黄淮海地区农业水资源的不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胡实莫兴国林忠辉刘苏峡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水量平衡
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主要作物物候和产量影响被引量:28
2014年
基于海河流域30 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该流域1960年以来农业气象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利用VIP模型模拟分析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和日照时数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温度的显著上升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在50年间向北移动大约70 km;在品种和灌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小麦产量平均每10年上升0.2%-3.4%,其中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及日照时数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分别为11.0%、0.7%、-0.2%和-6.5%;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产量正效应大于日照时数减少的负效应。气候变化使夏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0.6%-3.8%/10年),其中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及日照时数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分别为0.7%、-3.6%、-1.0%和-6.8%,温度上升和辐射下降是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和适应性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胡实莫兴国林忠辉
关键词:海河流域气候变化冬小麦夏玉米
基于Vine Copula的鄱阳湖流域近70年洪水空间分异规律
2024年
量化流域的洪水空间分异规律,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鄱阳湖流域不同支流7个水文站近70 a日径流量资料,利用自动峰值超阈值模型、主衰退曲线分析法确定总洪量、洪峰流量和持续时间3个洪水特征,基于Vine Copula模型建立三维联合分布,计算联合、同现和2种条件重现期来对比研究各支流的洪水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洪峰流量最优边缘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总洪量以伽马分布为主;Gaussian Copula模型对洪峰流量和总洪量的相关性结构拟合效果良好,Gaussian Copula模型和Student t Copula模型适合建立总洪量条件下洪峰流量和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构;鄱阳湖流域西部会形成总洪量、洪峰流量和持续时间均较大的灾难性大洪水;流域东部容易在短期内积累较大的洪量,而不会形成持续性洪水;在洪量一定的情况下,流域南部洪水的洪峰流量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改进洪水预警方法和制定洪水分级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吴家璇胡实王月玲占车生
关键词:重现期鄱阳湖流域
青藏高原草地产量与草畜平衡变化被引量:19
2021年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与草畜平衡状态的变化,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产品,基于VIP生态水文过程模型,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2000—2018年间草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并结合同期农牧业统计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县域尺度草畜平衡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草地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NPP)为158.4 g C·m^(-2)·a^(-1);近20年来草地生产力上升趋势明显,显著上升面积的比例为44.7%。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草本植物生长期延长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是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草场产量估算的青藏高原平均理论载畜量为1.17 SU·hm^(-2),年增长率为0.011 SU·hm^(-2)。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草地超载情况总体趋于好转,严重超载县的面积比例已降至20%以下,其中超载程度较严重的地区,畜牧业的维持和发展主要依靠作物秸秆补饲。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莫兴国刘文孟铖铖胡实胡实刘苏峡
关键词:草地生产力理论载畜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