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波

作品数:27 被引量:41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油气
  • 11篇运移
  • 7篇油气运移
  • 7篇盆地
  • 6篇二次运移
  • 5篇塔里木盆地
  • 4篇动力学
  • 4篇油气二次运移
  • 4篇有机质
  • 4篇孔隙
  • 4篇孔隙介质
  • 4篇成藏
  • 3篇地层
  • 3篇油气成藏
  • 3篇油气运聚
  • 3篇有机质演化
  • 3篇运聚
  • 3篇石油
  • 3篇数学模拟
  • 3篇核磁共振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7篇周波
  • 18篇罗晓容
  • 7篇侯平
  • 6篇金之钧
  • 6篇王毅
  • 5篇王兆明
  • 5篇云金表
  • 4篇王为民
  • 4篇张发强
  • 4篇宋海明
  • 4篇陈瑞银
  • 3篇张立宽
  • 2篇黄延章
  • 2篇郑大海
  • 2篇廖前进
  • 2篇苗盛
  • 2篇陈占坤
  • 2篇苏俊青
  • 2篇袁淑琴
  • 2篇郑孟林

传媒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第二届中国石...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 8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地层压力的作用与影响被引量:18
2006年
压力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争论不断,共有3种不同意见:压力对有机质演化没有影响,压力促进有机质的演化,压力抑制有机质的演化。通过对前人所做实验的实验设备、实验样品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发现:不同实验结果主要是由于不同实验条件引起的,特别是实验系统和加压方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也不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力的增加表现为沉积有机质受到的有效应力增加时可以促进有机质生烃;当压力的增加表现为孔隙流体压力增加时,有机质生烃过程将受到抑制;另外,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干酪根的镜质组反射率降低,易使人得出压力增加抑制有机质演化的结论。进一步对压力影响有机质演化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有机质演化的不同阶段因异常压力的增压机制不同,压力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有差异。
王兆明罗晓容陈瑞银宋海明周波郑大海
关键词:有效应力流体压力有机质演化
石油二次运移动力学机理研究及其在实际盆地中的应用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由生油层进入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本文针对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实验来定量分析影响二次运移的因素,解释在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水两相液体和岩石这种孔隙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
周波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油运移过程中含油饱和度被引量:20
2005年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玻璃珠填装管状模型与河砂填装管状模型内油的运移过程,测量并分析油运移路径形态特征和内部含油饱和度.原始油柱内油饱和度可达83%;路径形成油沿路径运移时,油在路径内的饱和度为40%~50%;运移完成后,在没有油继续供给的条件下,原有路径收缩,宽度减小,路径内的油呈不连续状态,残余油饱和度降为20%~35%.实验装置中孔隙介质的颗粒成分对路径内的油饱和度有一定影响.
周波侯平王为民罗晓容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孔隙介质油气运移含油饱和度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背斜带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25
2013年
塔里木盆地玉北1井构造带形成过程与变形机制的解析,是揭示该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展布规律的重要环节。断层及背斜轴面分析表明,该带发育两种类型构造。一种是贯穿南北的正花状构造;另一种上下构造层构造形态差异明显。上部为对称背斜,受高角度走滑断层控制;下部为不对称背斜,受沿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逆冲断层控制。研究表明,玉北1井构造带定型期为中加里东期,此后至少叠加了晚加里东期与海西晚期两次区域变形。构造带沿走向主干断层倾向发生变化,自北向南由逆冲向走滑构造转变。在两条主干断层交汇部位背斜最发育,其核部有寒武系膏泥岩的汇聚,形成了剪切-挤压断层转折背斜。由此推断,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不仅存在加里东期、晚海西期两期隆升剥蚀,而且在剪切-挤压背斜顶部、层间发育的高角度、低角度裂缝都为岩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云金表周波王书荣
关键词:构造样式储层类型塔里木盆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粘土矿物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油气运移含油饱和度变化,首次获得了玻璃珠孔隙介质中粘土矿物(伊利石)含量变化时油饱和度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得到以下结论:①油气运移通道具有不均一性,但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油气运移通道上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初始部分(指实验中油未发生运移时油占据的部分)残余油的含油饱和度亦增加;②由于初始部分残余油饱和度和运移通道上的残余油饱和度都变大。因此,粘土矿物的存在,使得残余油饱和度增加,最终降低了油气聚集的效率,不利于油气运移聚集。
周波罗晓容王毅
关键词:油气运移粘土矿物核磁共振
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07年
建立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的数学模拟技术正成为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油气趋向于沿着范围狭窄的优势路径发生运移的认识,利用渗逾理论建立油气运聚数学模型,厘定模型在不同运移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而通过模拟分析,讨论大尺度宏观均匀输导层内运移路径的特征.最后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统长8油层段的运移研究为例,分析盆地尺度油气运移路径特征.获得油气在非均匀输导条件下形成优势运移路径的认识:流体势的空间变化决定了石油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输导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二次运移路径的特征及形态.
罗晓容喻建张发强张刘平侯平杨飏陈瑞银陈占坤周波
关键词:油气运移输导层非均匀性
石油幕式运移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在饱含水的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板模型中注入染色煤油进行油运移模拟实验,观察孔隙介质中油形成优势运移路径的过程及在幕式油充注过程中路径的变化,取得了如下认识:第一,油运移优势路径一旦形成后,油再次运移基本是沿着原先形成的运移路径进行运移,而油运移路径的模式及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第二,相同注入速率下油再次运移的前缘平均速率远大于第一次油运移的前缘平均速率,运移速率与注入速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第三,运移结束后路径收缩、油饱和度降低,但残余油仍能清晰地勾画出原运移路径时的形态。
侯平罗晓容周波张乃娴
关键词:运移移速正相关关系孔隙介质饱和度残余油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3
2003年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张发强罗晓容苗盛王为民周波黄延章
关键词:影响因素
塔中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分析和勘探潜力评价被引量:7
2007年
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作为目标层系,选择对该层有油气贡献的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下奥陶统烃源岩,针对两套烃源岩分别建立运移模式。其中,中-下寒武统烃源岩距离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垂向距离较远,运移模式以垂向为主,且主要是沿着断裂分布;而针对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应用侵入逾渗理论模型来模拟其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贡献,分析表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对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的油气贡献以侧向运移为主。最后,综合两套烃源岩的油气贡献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为最好的油气潜力区。
周波王毅罗晓容云金表郑孟林
关键词: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勘探潜力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但对于非近源运移的油气而言,油气运移的距离对油气成藏几率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分析认为,对于碳酸盐岩非近源运移,油气往往受断裂展布特征和孔洞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所控制,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油源足够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几率是相当的。因此,对于碳酸盐岩系统而言,只要在断裂和孔洞类储层的延伸范围内,即使在较远的距离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大油气藏成藏几率。
周波金之钧云金表白国平
关键词:二次运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