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 作品数:6 被引量:8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低渗透厚油层层内优势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新方法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针对低渗透厚油层引入能有效表征优势窜流通道的4项参数,应用加权K-means聚类算法开展优势窜流通道的定量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乾安油田Ⅰ区Ⅶ砂组油藏59口井177小层进行识别,诊断出22口井存在优势窜流通道,与研究区示踪剂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优势窜流通道的单井识别结果,绘制了优势窜流通道平面分布图,研究其分布规律。优势窜流通道的分布区域主要受砂体微相、砂体形态及古水流方向的控制。
- 刘卫林承焰杨永智樊庆华
- 关键词:低渗透厚油层储集层非均质性
- 利用核磁共振(NMR)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5
- 2009年
- 文中介绍了四种利用核磁共振测井T2弛豫时间分布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结合胜利油田A井实际资料的处理,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相似对比法和平均饱和度误差最小值法没有考虑储层孔隙含烃对T2谱形态特征的影响。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适用于孔隙结构较好或较差的储层和水层中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而对于孔隙结构中等的储层则失去其作用;相似对比法和平均饱和度误差最小值法只能用于水层中构造核磁毛管压力曲线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而基于Swanson参数的核磁毛管压力曲线构造方法采用实际测量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评价储层孔隙结构。通过与岩心资料对比,其结果的可靠性得到验证,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刘卫肖忠祥杨思玉王友净
-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孔隙结构
- 低渗透厚油层内高渗带研究的新思路
- 以乾安油田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通过3个层次的研究,将高渗带的识别和表征有机结合,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一层次:通过层次界面与结构要素分析,解剖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第二层次:针对工区低渗透储层渗流特点确定...
- 刘卫林承焰杨思玉谢伟
- 文献传递
- 低渗透厚油层内高渗带研究的新思路
- 以乾安油田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通过3个层次的研究,将高渗带的识别和表征有机结合,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一层次:通过层次界面与结构要素分析,解剖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第二层次:针对工区低渗透储层渗流特点确定...
- 刘卫林承焰杨思玉谢伟
- 文献传递
- 窄薄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以葡北油田三断块葡Ⅰ油组为例被引量:24
- 2010年
-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 刘卫林承焰杨永智胡祖站
-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葡北油田
- 注聚井用SC-3型双季铵盐基复合防堵剂被引量:3
- 2006年
- 大庆聚合物驱油田出现了注聚压力上升甚至注入困难问题。其原因是聚合物在地层孔隙中吸附滞留和沉淀及吸附油膜导致聚合物堵塞。采用井距150m的一注一采井组模型,在水驱至含水90%时注入1000mg/L的聚合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沿程压力在0~40m区间出现上升快、峰尖锐、拖尾明显的高峰。而现用强氧化荆/复合酸/转向剂型解堵剂的作用半径仅有3m。为此研制了由能形成分子沉积膜的有机双季铵盐(5g/L)、有洗油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和高价阳离子螫合剂(各0.5g/L)组成的复合解堵剂SG-3。讨论了SC-3中各组分的作用。经SC-3处理的人造岩心(K=0.5μm^2)。在连续注入800mg/L的聚合物时,注入压力上升较慢且稳定值较低(0.55MPa,空白岩心为0.70MPa)。杏四区西部聚驱区块新投产的5口注入井.于10月8~10日注入800mg/L的SC3.平均单井注入300m^3,投入注水后的防堵井和4口对比井注入压力持续下降,防堵井下降更快,2005年3月底均下降4.1MPa,此后开始注聚,注入压力均迅速上升,5月底对比井注入压力升至11.0MPa,防堵井只升至9.7MPa。图3表1参3。
- 刘军王清发刘卫曲联庆
- 关键词:注聚井聚合物驱大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