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秀华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肉瘤
  • 2篇软骨
  • 2篇软骨肉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化
  • 2篇间叶性
  • 2篇间叶性软骨肉...
  • 2篇骨肉瘤
  • 2篇病理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神...
  • 1篇血必净
  • 1篇血必净注射液
  • 1篇血量
  • 1篇血液净化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印戒细胞

机构

  • 7篇南昌市洪都中...
  • 4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胡秀华
  • 3篇熊秋迎
  • 3篇熊振芳
  • 2篇梅金红
  • 2篇丁志辉
  • 2篇熊磊
  • 2篇熊欣
  • 2篇王丹
  • 1篇张达颖
  • 1篇刘彬彬
  • 1篇刘小健
  • 1篇涂露霞
  • 1篇万红萍
  • 1篇章勇
  • 1篇蔡军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持续血液净化在重症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持续血液净化在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应用对炎性因子、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因重症脓毒症需住院治疗患者1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予以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予以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疗程为1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肾功能、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低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临床效果较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降低MODS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保护多器官功能,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胡秀华吴英萍刘彬彬刘九金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持续血液净化重症脓毒症炎性因子MODS
K-ras基因状态及ras蛋白表达在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分类中的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K-ras基因状态及ras蛋白表达在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分类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80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ras蛋白的表达;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ras蛋白阳性50例(27.8%),ras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肠型印戒细胞癌中显著高于胃型和混合型印戒细胞癌(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中,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随着肿瘤侵袭、演进及临床分期的升高,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K-ras基因突变型22例(12.2%)。所有突变位点均位于12密码子,突变类型包括:GGT→AGT 1例,GGT→TGT 1例,GGT→GCT 2例,GGT→GTT 8例,GGT→GAT 10例。13密码子未发现突变。肠型印戒细胞癌K-ras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胃型和混合型印戒细胞癌(P<0.05)。K-ras基因突变型病例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K-ras基因野生型病例(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突变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 ras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潜能、淋巴结转移相关,ras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免疫表型变化存在相关性,它们在癌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熊秋迎熊欣胡秀华涂露霞熊振芳
关键词:印戒细胞癌K-RAS基因淋巴结转移
少见部位间叶性软骨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间叶性软骨肉瘤(MC)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和预后。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对5例MC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5例中,女性3例,男性2例。1例原发于骨(左上颌骨),3例原发于软组织,部位分别位于盆腔后腹膜、大阴唇和右大腿;1例原发于脑组织(左颅底近舌下神经管区)。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肿胀和局部肿块。主要影像学特点为溶骨性破坏或软组织肿块伴肿瘤内钙化和肿瘤边缘硬化。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小圆细胞和肿瘤性透明软骨小岛组成。软骨区的分化程度不等,可以是分化良好的软骨岛,也可以是不成熟的低级别软骨肉瘤。免疫组化:未分化小细胞CD99、Syn、CgA、NSE、vimentin和bcl-2(+);软骨区S-100(+);40%~70%的肿瘤细胞核Ki-67、p53(+)。结论 M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点是小细胞原始间叶组织向幼稚软骨组织分化,其诊断要点是在未分化的小细胞区找到分化较成熟的软骨组织。活检小标本容易误诊,须结合组织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免疫组化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熊振芳胡秀华熊欣熊秋迎熊磊梅金红
关键词:软骨肉瘤免疫组化
三叶草钢板与支撑钢板对内踝Herscovici D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微型解剖三叶草锁定钢板与支撑钢板治疗内踝Herscovici D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6年0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41例内踝Herscovici D骨折病例,三叶草钢板组21例,支撑钢板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等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软组织激惹发生率、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钢板组术后软组织激惹发生率、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优于支撑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踝Herscovici D型骨折使用微型解剖三叶草锁定钢板和支撑钢板均能获得满意复位固定。但微型三叶草锁定钢板具有低切迹抗滑、高度贴合、软组织刺激少等优势,能够提供强大的力学支撑,可降低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利于早期负重锻炼。
丁志辉曾兴胡秀华王丹
关键词:支撑钢板
儿童颅内间叶性软骨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中枢神经系统间叶性软骨肉瘤(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罕见的儿童颅内中枢神经系统M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名MC患儿均为9岁,男、女各1例,男性患儿病变位于颅底(左舌下神经管区),女性患儿病变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影像学改变均提示"神经源性肿瘤"。镜下示肿瘤由未分化的小圆细胞和肿瘤性透明软骨小岛两种成分混杂组成。免疫组化:未分化小细胞SOX9、CD99、Syn、Cg A、NSE、D2-40、vimentin、Bcl-2及CD56呈(+);软骨区S-100及SOX9灶状(+)。结论原发于儿童颅内中枢神经系统的MC极为罕见,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点是小细胞原始间叶组织向幼稚软骨组织的分化。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鉴别诊断包括去分化软骨肉瘤、化生型脑膜瘤、脑膜血管周细胞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
熊振芳熊秋迎胡秀华万红萍熊磊梅金红
关键词:软骨肉瘤免疫组化
硬膜外持续输注曲马多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如无有效的镇痛方法,疼痛可长达3年以上,个别病人甚至长达10多年,病人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不仅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对于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不利影响。PHN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治疗方法有限,神经阻滞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口服曲马多是治疗PHN的常规用药,但是持续硬膜外给予曲马多的治疗PHN经验很少,也鲜有报道。本实验拟观察持续硬膜外给予曲马多治疗PHN的疗效;将病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利多卡因联合曲马多组两组,在硬膜外腔侧间隙穿刺置管后,两组不同给药方案连续给予镇痛3~4周,旨在观察两组方法的镇痛效果、伴随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蔡军胡秀华章勇张达颖朱梦叶刘小健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硬膜外持续输注曲马多疼痛性疾病镇痛方法利多卡因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高龄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研究
2021年
目的评估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髋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TriGen InterTAN)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置钉后给予2g氨甲环酸溶于20ml生理盐水注射入髓腔,对照组单纯予20ml生理盐水注射入髓腔。比较2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术后5、28d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50.7±115.5)ml、(950.8±110.9)ml,隐性失血量(575.5±43.8)ml、(775.5±41.7)m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5.5±43.8)ml、(170.5±41.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输血率为分别为11.4%、4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局部用药可明显降低老年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术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但以隐性失血量降低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发生率。
丁志辉曾兴胡秀华王丹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氨甲环酸INTERTAN围手术期失血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