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作品数:18 被引量:76 H指数:5 供职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血流量及AMPK/GFAT-1/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血流量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1(GFA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康复+针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干预14天后,采用Long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脑血流灌注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MPK、磷酸化AMPK(p-AMPK)、GFAT-1及VEGF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组脑神经功能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IL-1β、IL-6、TNF-α、GFAT-1蛋白水平升高,脑血流灌注量、AMPK、p-AMPK、VEGF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针刺组和联合组上述趋势得到逆转,且联合组改善优于康复组、针刺组(P<0.05)。模型组脑组织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间隙变大,可见细胞坏死;康复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最显著。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通过调控AMPK/GFAT-1/VEGF信号通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损伤,保护脑组织。 何鑫 王媛 刘佳 张博 刘波 程为平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针刺 康复训练 AMPK VEGF 眩晕相关评价量表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 2024年 眩晕是前庭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可使用问卷或量表量化患者的严重程度,应用合适的量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完善。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眩晕相关量表,并将其分成三类:症状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质量问卷和特异性筛查问卷,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眩晕量表在临床使用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王玉琳 张钰 刘佳 林春盛 彭婉莹 刘同岩 沈江 杨添淞关键词:眩晕 头晕 量表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常用筛查评价量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21年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为认知功能下降快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应的预期下降,但不足以造成日常功能的显著损害,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临床过渡状态。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日渐攀升,目前诊断主要以临床特征为主,以量表为主要手段,纵观国内研究,针对MCI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仍然是MMSE,量表使用单一,无法有效规避量表自身的缺点。本文整理临床研究常用量表,综合论述各量表的优缺点,为临床使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量表提供参考。 王玉琳 张亚珂 李超然 刘佳 李俊辰 杨添淞 张琳 冯楚文 王更宏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量表 Seminar教学法在老年康复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Seminar教学法在本科老年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法将2014级本科护生老年康复护理学课程为两组授课,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课程完成后采用理论考试、临床实践及调查问卷形式评估教学效果。结果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成绩(P<0.01),技能操作考试实验组成绩也高于对照组(P<0.01)。Seminar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帮助掌握重要知识点;培养团队精神和帮助学会查阅文献。结论大部分学生认为Seminar教学比传统教育优良,收获很大,有助于扩大知识范围,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授课方式基础上结合Seminar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单独传统授课方式。 尹航 刘晓松 刘佳 井鑫鑫 崔相楠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 浮针联合头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比较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4例,脱落1例)和头针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组予针刺于氏头针顶区和顶前区,每次电针30 min(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1 mA),留针6 h,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头针组基础上,联合组于头针留针期间于患肌行浮针疗法,前3 d每日1次,之后隔日1次,治疗4次后休息2 d,共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水肿程度、永久残损评定指南(GEPI)、上肢及手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现在疼痛强度(PPI)评分及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头针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GEP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低于头针组(P<0.05),GEPI评分高于头针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0%(32/33),高于头针组的91.2%(31/34,P<0.05)。结论: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均能有效减轻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和手部肿胀程度,改善上肢功能,联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头针治疗。 王丽丽 刘波 刘波 单昊宇 何鑫 景伟 刘佳 薛玉满 王媛 崔伟关键词: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头穴丛刺 随机对照试验 麦粒灸治疗慢性炎性痛优势病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2024年 慢性炎性痛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存在已久,涵盖多种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麦粒灸是一种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的中医疗法。为探究麦粒灸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作用,本文对近10年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发现麦粒灸治疗各种慢性炎性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调节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激活JAK-STAT信号等有关,临床效果确切,以期为麦粒灸治疗慢性炎性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刘佳 曹阳 马帅 秦鸿宇 王玉琳 张淼关键词:麦粒灸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和护理措施 被引量:1 2015年 分析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妇科一病房接收原发性痛经患者10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借助临床西医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该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疾病治疗好转率(96.0%)和对照组(84.0%)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借助艾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度,值得使用。 井鑫鑫 刘佳 尹航关键词:艾灸 原发性痛经 护理措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 2024年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中关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总结电针腧穴处方、电针仪器波形及频率,对电针取穴规律、仪器的波形及频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高频腧穴为会阳、肾俞、次髎、中极、关元、中髎;腧穴归经以膀胱经和任脉为主;部位以腰骶部和腹部为主;电针仪器波形以连续波为主,频率小于30 Hz;腧穴的关联分析显示,核心穴对为肾俞-会阳、中极-关元、次髎-中髎。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选取的常用腧穴为会阳、肾俞、次髎、中极、关元、中髎,波形以连续波为主。低频率电针刺激可激发大脑保护机制,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调节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等相关神经的兴奋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张美欣 刘佳 刘佳 刘波 刘波关键词:电针 中风 卒中 尿失禁 选穴规律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系统评价近20年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各类数据库自1999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体重、BMI、腰围、臀围等各项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计9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高[OR=2.18,95%CI(1.49,3.19),Z=4.00,P<0.0001]、体重减少[MD=1.21,95%CI(0.49,1.92),Z=3.31,P=0.0009]、BMI降低[MD=1.24,95%CI(0.59,1.88),Z=3.75,P=0.0002]、腰围减小[MD=1.93,95%CI(0.73,3.14),Z=3.16,P=0.002]、臀围减小[MD=0.81,95%CI(0.14,1.47),Z=2.37,P=0.02],有显著性差异,电针治疗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法。结论电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较好,但由于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样本加以验证。 王玉琳 秦鸿宇 刘佳 李俊辰 杨添淞关键词:电针 单纯性肥胖症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刺方法,两组取穴相同,均治疗6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26/32),对照组为75.0%(24/32),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MoCA评分和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普通常规针刺。 王玉琳 刘金盛 杨添淞 刘佳关键词:穴位埋线 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