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阅

作品数:11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7篇易卜生
  • 4篇戏剧
  • 1篇当代英语
  • 1篇新历
  • 1篇新历史主义
  • 1篇新历史主义批...
  • 1篇新书
  • 1篇野鸭
  • 1篇易卜生戏剧
  • 1篇英语
  • 1篇欲望号街车
  • 1篇莎士比亚
  • 1篇诗人
  • 1篇世界文学
  • 1篇尼采
  • 1篇挪威语
  • 1篇谱系
  • 1篇情境
  • 1篇罪感
  • 1篇威廉斯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耶鲁大学
  • 1篇奥斯陆大学

作者

  • 9篇王阅
  • 4篇汪余礼
  • 1篇晏微微

传媒

  • 3篇艺苑
  • 3篇长江学术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外文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易卜生之影被引量:1
2016年
田纳西·威廉斯的经典剧作不仅受到了契诃夫与斯特林堡的影响,也受到了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影响。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一剧的创作不但明显而直接地受到了契诃夫的《樱桃园》的影响,同时也隐含了阿拉·纳茨莫娃主演的《群鬼》、易卜生与威廉斯相似的青年时代经历以及对《玩偶之家》的逆用典三者耦合的结晶。以逆用典的方式将布兰琪与娜拉进行对比,更有益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布兰琪这一形象中威廉斯的自传性因子以及威廉斯对于人性本质的思索,而这极大地受益于易卜生。事实表明,研究易卜生对威廉斯的影响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威廉斯戏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伊恩.麦克亚当晏微微王阅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玩偶之家》
易卜生的馈赠:戏剧之如何是
2017年
早年的易卜生在学徒期创作了第一部剧作《凯蒂琳》,而后在首都创作了维京剧《武士冢》,在卑尔根他创作了《乌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并遇到一生中的灵魂伴侣苏珊娜·托雷森,这对于他和他的创作而言都是一大幸事。他的第二部维京剧《觊觎王位的人》已成为挪威的非官方国剧。在他离开挪威的二十七年间,他相继写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剧作:《布朗德》《培尔·金特》《青年同盟》《皇帝与加利利人》《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野鸭》《罗斯莫庄》《海上夫人》以及《海达·高布乐》。对真理、真相的探寻成为易卜生的所谓"十二部主要散文剧"的内核。这期间易卜生同比昂松、勃兰兑斯在书信往来中对戏剧理论作出了独到的探讨。1891年,易卜生回到挪威,他所写的最后四部剧《建筑大师》《小艾友夫》《约翰·加布里埃尔·博克曼》与《复活日》仍然震惊着世人。"我将唤起挪威人",然而在当今,我们看到他的戏剧遗产无处不在。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我的作品属于未来!"
王阅
关键词:戏剧
感通与惊奇——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两个重要概念被引量:7
2019年
本文译自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格林布拉特教授的著名论文《感通与惊奇》。在该文中,作者从一个历史细节——沃尔西主教的帽子——切入,很快转向对"新历史主义"与一般所谓"历史主义"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作者指出"新历史主义"并不赞同"历史决定论",也不赞同仅仅描述客观事实,更不赞同崇拜历史传统,而是"既关注边缘,也关注中心",尤其对悬而未决的矛盾与冲突感兴趣,并主张在特定的历史情境、复杂的文化网络及其与作者、观者的关联中阐释文学作品。随后作者重点解释了"感通"与"惊奇"这两个概念。所谓"感通",在作者看来"指的是展览品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力量:它超出其形式边界而到达更广阔的世界,激发出观者内心复杂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力量";所谓"惊奇","指的是展览品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力量:使观者驻足凝视,传达一种引人好奇的独特感受并激发出一种精神被提升的感觉"。格林布拉特认为,感通与惊奇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种性能与力量,只是有的作品偏重于引起惊奇感,有的作品偏重于引起共通感,但实质上二者是高度统一的;当哲学家寻求以确定的知识代替惊奇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应该把持续更新人类的惊奇感与共通感作为自己的职责。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王阅汪余礼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化网络惊奇
奥尼尔的“诗人”与易卜生的“野鸭”
2017年
奥尼尔的《诗人的气质》一剧明显带有"易卜生意识"的痕迹,这表明,易卜生可能对奥尼尔剧作法方向上的转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使得奥尼尔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过渡时期,建构了体裁与结构的新方法。这种"易卜生联系"在奥尼尔的剧作中体现甚丰,比如易卜生的两部剧作《野鸭》和《海达·高布乐》同《诗人的气质》之间的联系,不仅情节相似,主题对应,而且结构上也有明显的关联性。
艾礼娜·福可思王阅汪余礼
关键词:奥尼尔易卜生《野鸭》
评《带波罗的海口音的莎士比亚》——关于古纳·泽尔蒂娜的新书以及波罗的海戏剧现象的笔记
2016年
拉脱维亚著名的戏剧评论家、学者古纳·泽尔蒂娜的新作《带波罗的海口音的莎士比亚》,是波罗的海三国关于莎士比亚的首部专著。此书涵盖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改编莎剧的方法与路径,并用独特的符号标出不同的风格、实验及各种"解读",它聚焦于莎士比亚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命运,揭开波罗的海戏剧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呈现了波罗的海戏剧文化与莎士比亚之间的交融与影响。
卡丽娜.思德法诺娃王阅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文化
歌德、马克思、易卜生与世界文学的创造被引量:1
2015年
歌德指出每个人都应该促使世界文学早日来临,马克思在几十年后重提"世界文学",认为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进程日益加快。从歌德—马克思的视角来观照易卜生戏剧的世界化,可以发现以下三点特别值得重视:第一,易卜生看似处在一种劣势的边缘地位,但这却促成他开始了世界性的事业,其边缘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一种优势;第二,易卜生的流散经历,在他的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使易卜生获得了一种看待挪威的更清晰更深远的眼光,也使他的作品进入了世界文学市场;第三,易卜生所构筑的戏剧性的多重世界,融入资产阶级世界文学,使之变得更强大,这也是易卜生取得持续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易卜生创造了世界文学又融入其中,其作品历久弥新,将持续给人带来惊喜。
马丁·普契纳(美)王阅汪余礼
关键词:易卜生世界文学
易卜生晚期戏剧的情境与意义
2015年
此文的出发点笔者已在近期发表文章中有所提及1,在此笔者不揣冒昧,简要重申:梳理自1870年代末至1890年代的易卜生戏剧作品,会发现他对舞台世界里的人物关系和元关系(亦即关系之间的关系)的日益关注与痴迷。这里我强调(为避免后面可能会出现的误解,这一点很重要)我说的是"日益",而不是"唯独"。
詹姆斯.麦克法兰王阅
关键词:易卜生个人身份罪感挪威语当代英语
易卜生的《建筑大师》与尼采、康德
2018年
此文探讨易卜生晚期名剧《建筑大师》与尼采、康德哲学的深层关联。希尔达作为尼采信徒,艾琳·索尔尼斯作为康德哲学的践行者,分别居于该剧道德哲学观念的两极。作者弗罗德·海兰德教授在对《建筑大师》的细读中,具体阐明了希尔达、索尔尼斯的"良心"观与尼采哲学的关联、艾琳的"责任"概念与康德哲学的关联,进而指出:从该剧结尾可以看出,易卜生"对严格的康德主义与不人道的尼采主义提出了同等严厉的批评"。
弗罗德·海兰德王阅汪余礼
关键词:易卜生尼采
易卜生戏剧中的索尔薇格形象谱系及其伦理力量
2016年
易卜生戏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既有独特的个性,彼此之间也有相近相通性,构成了一个个形象谱系。譬如《培尔·金特》中的索尓薇格,她在易卜生戏剧中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从一个鼓舞人心的道德理想的化身,不断发展、变异,形成了一个由本象、类象、反象和超象共同组成的形象谱系。其中,本象指《培尔·金特》中所呈现的索尔薇格形象,类象为与本象类似、非常接近之象,如《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与《罗斯莫庄》中的碧爱特,反象为与本象相反、与类象相对之象,如《海达·高布乐》中的海达,超象为超越本象之象,暗示着本象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如《罗斯莫庄》中的吕贝克。综上,索尔薇格形象谱系分别从正反合三个层面强化了易卜生戏剧的伦理力量。
王阅
关键词:易卜生戏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