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波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卫生厅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前列腺
  • 2篇淋巴
  • 2篇恶性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分叉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胸壁
  • 1篇雄激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影像表现
  • 1篇造影
  • 1篇增生
  • 1篇症状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 1篇腮腺
  • 1篇腮腺肿瘤

机构

  • 8篇贵州医科大学
  • 2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作者

  • 8篇王波
  • 3篇孙兆林
  • 2篇田野
  • 2篇廖欣
  • 2篇童娟
  • 2篇牟俊
  • 1篇詹玮
  • 1篇班勇
  • 1篇罗光恒
  • 1篇田野

传媒

  • 2篇贵阳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腮腺肿瘤CT影像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通过对手术证实的99例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的CT影像学分析,分别对病变密度、边界、形态、分布、有无淋巴结肿大及有无周围组织侵犯等方面进行观察,之后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T平扫上显示的腮腺肿瘤密度、边界、形态、淋巴结肿大及周围是否有组织侵犯对于判定腮腺肿瘤的良、恶性有统计学意义;CT平扫上显示的腮腺肿瘤分布对于判定腮腺肿瘤的良、恶性无统计学意义。
张玉穗刘嵘肖润王波
关键词:腮腺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左侧胸壁恶性蝾螈瘤1例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女,52岁。左侧胸痛3+月,发现左胸壁包块2+月,余无特殊不适。查体:左上前胸壁扪及肿块,约4.0cm×3.0cm,质硬,表面光整,轻度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局部皮肤无红肿及静脉曲张。双侧胸廓对称,呼吸频率正常,无胸壁静脉曲张及胸壁压痛,双肺语音震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无胸膜摩擦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辅助检查:外院胸部CT结果:左上胸壁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
牟俊王波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其中4例椎管内病灶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另16例颅内病灶均做了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块发生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及CT、MRI表现。结果:表皮样囊肿16例位于颅内,其中10例位于桥小脑角区,3例位于鞍上池,1例位于颅中窝颞底部,1例位于第四脑室内,1例位于松果体区。另4例表皮样囊肿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胸段,3例位于腰段。13例形态不规则,7例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10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3例病灶边缘见高密度钙化影。MRI扫描T1WI上病变表现为不均匀混杂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FLAIR图像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弥散均受限。增强扫描后仅1例病变出现边缘轻微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通过对CT、MRI图像分析,大部分能作出准确诊断。
于静詹玮王波童娟廖欣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颅内椎管内影像表现
多排螺旋CTA测量不同分型颈动脉分叉角相关参数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学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行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没有明显异常的受检者350例,根据TF-AHCB模型颈动脉分叉角分为Ⅰ、Ⅱ及Ⅲ型组;利用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颈动脉分叉角(α)、颈总动脉远端内径(A)、颈内动脉膨大近端内径(B)、颈内动脉膨大处内径(C)、颈内动脉膨大远端内径(D)及颈外动脉内径(E)6项指标,观察受检者不同性别及左右侧颈总动脉这6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Ⅰ型α(24.70±11.17)°、A(6.25±0.97)mm、B(6.12±1.42)mm、C(6.81±1.39)mm、D(4.03±0.81)mm、E(3.39±0.97)mm,Ⅱ型α(40.71±15.55)°、A(6.68±0.97)mm、B(6.70±1.41)mm、C(7.82±3.36)mm、D(4.25±0.82)mm、E(3.29±0.75)mm,Ⅲ型α(65.03±16.95)°、A(6.84±1.07)mm、B(7.27±1.78)mm、C(7.82±1.47)mm、D(4.28±0.81)mm、E(3.35±0.85)mm;Ⅰ、Ⅱ、Ⅲ型颈动脉分叉角除E值外均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α值呈线性正相关;Ⅰ、Ⅱ、Ⅲ型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6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提供颈动脉分叉角较为可靠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分型间颈动脉分叉角呈线性正相关。
牟俊王波
关键词:CT血管造影
CT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CT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IP)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鼻腔IP、32例NHL的CT资料,比较两者在病变部位、生长方式、侵及范围、周围骨质改变、边缘乳头状、气泡征、平扫密度及强化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IP患者中CT表现为沿鼻腔长轴方向生长、气泡征、边缘呈乳头状、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呈层状、裂隙状或卷曲脑回样强化的例数多于NHL患者;NHL患者CT表现为沿鼻腔黏膜方向弥漫浸润性生长、累及鼻翼、鼻背及颜面部皮下软组织、骨质无明显改变的例数多于IP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IP和NHL有不同的CT影像学特点。
于静廖欣雷平贵童娟左育宏王波
关键词: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计算机体层成像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2020年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指发生于肾盂及输尿管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目前,UTUC淋巴引流的解剖范围暂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可能大于清扫淋巴结数量的影响,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证实。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在技术操作方面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范围仍缺乏共识。本文就UTUC淋巴结清扫的意义、范围、适应证、并发症及微创手术地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波罗光恒田野田野于智斌孙兆林
关键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
药物内分泌治疗改善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分析前列腺癌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经药物内分泌治疗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诊断并接受药物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伴有下尿路症状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内分泌治疗的用药方式、用药时间及其治疗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 2)、生活质量评分(QOL2).观察经过内分泌治疗后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该变化与年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症状严重程度、用药方式、用药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治疗前后的IPSS、QO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显示,药物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与年龄(χ^2=0.800;P=0.371)、肿瘤分期(χ^2=0.094;P=0.759)、PSA(χ^2=0.651;P=0.420)、前列腺体积(χ^2=0.216;P=0.642),Gleason评分(χ^2=0.157;P=0.692)、症状严重程度(χ^2=0.457;P=0.499)、用药方式(χ^2=2.910;P=0.233)、用药时间(χ^2=4.159;P=0.385)均无明显相关性;方差分析显示,患者的前列腺体积与症状严重程度与下尿路症状改善显著相关.结论药物内分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并且患者的前列腺体积越大,症状严重程度越重,下尿路症状改善越明显.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PSA、Gleason评分、用药时间及方式与下尿路症状改善的相关性不明显.
杨兵刘大钰田野罗光恒王波孙兆林
关键词: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IPSS
雌雄激素水平、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的关系被引量:6
2022年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对于BPH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雌/雄激素比例在体内维持动态平衡,对前列腺生理功能的维持以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平衡被打破可能是导致BPH发病的关键。此外,BPH本质上可能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但前列腺炎症反应是否受体内雌、雄激素水平的调控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未来仍需加强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前列腺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
王波王波田野班勇孙兆林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雌激素雄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