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萍

作品数:14 被引量:18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锰矿
  • 5篇地质
  • 4篇大塘坡
  • 3篇黔东
  • 3篇南华系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同位素
  • 2篇盆地
  • 2篇西湖凹陷
  • 2篇裂谷盆地
  • 2篇矿产
  • 2篇凹陷
  • 2篇包裹体
  • 2篇成矿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找矿
  • 1篇定年
  • 1篇扬子陆块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贵州省地质矿...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4篇王萍
  • 11篇周琦
  • 8篇袁良军
  • 8篇余文超
  • 8篇杜远生
  • 8篇徐源
  • 5篇潘文
  • 5篇齐靓
  • 4篇张遂
  • 4篇谢小峰
  • 3篇陈红汉
  • 3篇苏奥
  • 2篇郭华
  • 2篇刘雨
  • 1篇彭头平
  • 1篇吕代和
  • 1篇谢兴友
  • 1篇洪万华
  • 1篇覃永军
  • 1篇王佳武

传媒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4篇贵州地质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大地构造及其对沉积矿产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1
2018年
新元古代早期(>820 720 Ma),华南由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3个构造单元组成。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震旦纪(720 541 Ma)沿新元古代早期的江南造山带发育一裂谷盆地-南华裂谷,贵州东部是南华裂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认为黔东地区该裂谷盆地为北北东向,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该裂谷盆地为北东东向。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盆地具有典型的地堑、地垒结构,并控制着"大塘坡式"锰矿的分布。震旦纪之后,裂谷盆地处于沉降阶段,沉降中心向南迁移到凯里-玉屏一线。震旦纪时期,扬子地块和南华裂谷存在明显的滨浅海磷矿-碳酸盐岩和深水泥质岩-硅质岩的沉积分异。扬子地块和南华裂谷控制着扬子地块震旦系陡山沱组磷矿和南华裂谷老堡组重晶石等沉积矿产的分布。富磷矿位于松桃-贵阳同沉积断裂以北的扬子地块南缘,重晶石矿发育于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区的天柱-岑巩一带。
杜远生周琦余文超张亚冠王萍覃永军庞大卫
关键词:震旦纪裂谷盆地控矿作用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研究油气充注期次和古压力恢复: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被引量:13
2014年
传统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气液比和均一温度,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然而组分参数受多因素影响而难以确定,导致精度有限。介绍了Ping等2011年提出的一种改进PVTx模拟法,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为例,应用显微荧光、显微测温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分析,划分了油气充注期次并恢复了古压力,简化了依靠传统模拟软件获取捕获压力的步骤。研究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距今16.8~13.2 Ma,即中新世早期,主要充注发橙黄色荧光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25.00~28.86MPa;第二期为主成藏期,距今10.0~0Ma,即中新世中后期至今,主要充注天然气和发蓝绿色、蓝白色多种荧光颜色的原油,古流体压力为38.60~44.31 MPa。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苏奥陈红汉雷川陈旭王萍吴桐陈锦陈慧钦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期次
黔东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层物源:来自Sr同位素的证据被引量:25
2016年
锰矿床的物质来源是锰矿床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辨别黔东松桃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的物质来源有助于加深对锰矿成矿过程的理解.对黔东松桃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的Sr同位素研究显示,15个锰矿石、锰质页岩及炭质页岩样品87Sr/86Sr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为0.705 727~0.732 536,其中炭质页岩样品具有最高的Sr同位素比值0.732 536,含锰岩系样品87Sr/86Sr同位素比值平均值为0.711 128.样品中87Sr/86Sr比值随着Al含量的上升,分别出现87Sr/86Sr比值上升与下降的两个分异趋势.87Sr/86Sr比值随Mn含量的上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该趋势无显著相关性,残差分析显示这主要是由于样品中87Sr/86Sr比值随着Mn含量上升出现收敛性波动造成.上述现象是由于陆源碎屑成分和海底热液成分混合输入造成.通过与大塘坡组同时代(约660 Ma)古海水Sr同位素组成,世界范围内不同时代锰矿沉积以及现代红海沉积物的Sr同位素结果对比,发现黔东松桃地区南华系锰矿层中Sr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较宽,部分锰矿样品87 Sr/86 Sr比值低于古海水87Sr/86Sr比值,与典型大洋成因的锰矿层或铁锰结核具有不同的Sr同位素特征.联系黔东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层形成时期的特殊地质背景,认为锰质积累过程与沉淀过程为不同阶段产物——锰质的积累过程在Sturtian冰期盆地缺氧水体中完成,可能主要以海底热液喷溢系统完成;而锰矿的沉淀过程则是在间冰期伊始古海洋化学条件动荡的水体中完成.
余文超杜远生周琦彭头平王萍袁良军徐源潘文谢小峰齐靓
关键词:SR同位素锰矿矿产地质
贵州松桃高地特大型富锰矿床主要地质特征被引量:12
2018年
位于贵州铜仁松桃国家锰矿整装勘查区内的高地富锰矿床,(332)+(333)类碳酸锰富锰矿石资源量达7166.84万吨,锰平均品位25.75%,矿体平均厚度4.52m,富锰矿体赋存于总资源量达1.61亿吨的高地超大型锰矿床之中,由一个单一的富锰矿体构成,是我国新发现的首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富锰矿资源量相当于我国富锰矿资源量总和的2倍。成因类型属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富锰矿产于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系统中心相区。高地富锰矿床地处独特的“新月形”南华纪早期李家湾-高地-道坨(Ⅳ级)地堑盆地中心,菱锰矿体中均出现以块状构造夹被沥青充填的气泡状富菱锰矿石。地表燕山期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但主要为上陡下缓犁式正断层,未触及高地深部隐伏巨型锰矿体,以致富锰矿体保存亦十分完整,易于开发利用。
袁良军周琦周琦谢小峰杜远生谢小峰潘文杜远生王萍张遂
关键词:富锰矿特大型矿床特征
黔东大塘坡锰矿区古天然气渗漏喷溢口群发现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6
2015年
在通过对大塘坡矿区所有钻孔原始资料以及野外地层剖面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系统理论关于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判别标志,在断陷盆地中心的渗漏喷溢口及附近,分布有大量的古天然气渗漏喷溢构造,如底劈构造、渗漏管构造、软沉积变形纹理等,特别是出现被沥青充填的气泡状构造的菱锰矿石是其关键标志。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区至少存在三个古天然气渗漏喷溢口,构成"一大两小"、十分罕见的古天然气渗漏喷溢口群。每一个喷溢口,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古天然气渗漏喷溢沉积成矿系统,各自的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独立完整。故大塘坡锰矿床是形成于由三个古天然气渗漏喷溢沉积成矿子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复杂的古天然气渗漏喷溢沉积成矿系统。该发现对于研究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系统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刘雨周琦袁良军张遂王萍
关键词:锰矿
湘黔渝邻接区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高δ34S成因与成矿意义
<正>华南南华盆地记录了完整的南华系沉积序列,包括Sturtian冰期沉积的铁丝坳组和Sturtian冰期与Marinoan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的大塘坡组。大塘坡组分为两段,一段地层包括下部的锰碳酸盐层(MnCO3)和上...
王萍周琦余文超杜远生徐源袁良军潘文
文献传递
Rodinia超大陆裂解、Sturtian冰期事件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成矿作用被引量:48
2015年
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的重要富集区,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形成的裂谷盆地、Sturtian冰期-间冰期的气候事件具有密切关系。南华纪裂谷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可分为地垒、地堑和次级地垒、地堑,锰矿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的地堑区的次级地堑中。Sturtian冰期之后,冰后期经历了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气候波动,锰矿受这种气候波动影响,推测小冰期的富氧的寒冷海水受温度-密度环流影响进入海底,促使原生氧化锰矿的形成,之后准同生交代形成菱锰矿。冰期(或小冰期)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冰后期(小间冰期)的泄漏促使了菱锰矿的形成。因此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受原型裂谷盆地和冰期-冰后期气候波动的双重影响。
杜远生周琦余文超王萍袁良军齐靓郭华徐源
关键词:扬子陆块锰矿裂谷盆地RODINIA超大陆
黔东松桃大塘坡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相带及分布规律被引量:15
2015年
在大塘坡矿区钻孔编录与野外地层剖面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有关大塘坡式锰矿的研究成果,对大塘坡矿区的锰矿相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大塘坡地区含锰岩系、菱锰矿体的沉积厚度等值线以及菱锰矿体的品位等值线研究表明,矿体的走向与大塘坡地区沉积盆地长轴方向一致,为北东60°左右,存在一大两小3个锰矿沉积中心。同时对大塘坡地区盆地中心矿体结构构造的研究表明矿体可分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3个相带,其中中心相以气泡状和块状菱锰矿为主,伴随有软沉积变形层理等特殊构造,一般为多层矿;过渡相以条带状菱锰矿为主,块状菱锰矿为辅,主要为单层矿;边缘相主要为薄层条带状锰矿与炭质页岩互层,主要为单层矿。该相带分布受古天然气泄漏控制,喷溢口的分布与锰矿沉积中心基本重合,且从中心相到过渡相再到边缘相含锰岩系厚度、矿体厚度以及矿体品位逐渐降低,它们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呈正相关性。
刘雨周琦袁良军潘文张遂余文超王萍徐源洪万华
关键词:锰矿
黔东南华纪铁丝坳期-大塘坡期古气候的演变:来自CIA的证据被引量:28
2015年
新元古代晚期是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目前可区分出至少2个全球性冰期事件。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存在上下2个具有明显冰碛岩特征的地层:下部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与上部的南沱组,可分别与720 Ma的Sturtian冰期、650 Ma的Marinoan冰期事件相对应,而铁丝坳组与南沱组之间的大塘坡组则代表了间冰期的沉积。通过对铜仁松桃2口钻孔岩心铁丝坳组-大塘坡组样品主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Sturtian冰期晚期至其冰后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结合化学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发现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回暖并非是突然出现,而是在主冰期结束之后尚存在短暂的小冰期。由下至上,钻孔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从Sturtian冰期末铁丝坳组顶部的51升至大塘坡组底部的60。大塘坡组底部CIA值波动较大,在52~68之间呈锯齿状震荡上升,代表古气候环境所发生的动荡变化,结合在大塘坡组底部所发现的组内冰碛岩层位,指示存在着短暂的寒冷事件。大塘坡组一段黑色炭质页岩的CIA值稳定在66左右,反映气候稳定在相对温暖的状态;大塘坡组二、三段粉砂质页岩CIA指数平均值为67,向上CIA值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与Marinoan冰期启动所导致的气候转冷有关。通过A-CN-K三角图解判断沉积气候环境的稳定性与源岩成分,进一步证明了Sturtian冰期结束后气候的不稳定,以及间冰期稳定的温暖气候。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古气候演化可能与"大塘坡"型锰矿的成矿作用相关。
齐靓余文超杜远生周琦郭华王佳武王萍徐源
关键词:古气候化学蚀变指数黔东
基于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显微荧光光谱已经成为流体包裹体系统测试分析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油与油包裹体,从而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不同来源的原油在运聚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为了有效识别这一类地质过程,基于不同比例的原油配比混合实验,研究原油混合后的显微荧光光谱的具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混源使得显微荧光光谱参数λmax ,QF-535和CIE-XY发生了非线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混源后原油的荧光光谱参数均介于两个端元油之间,混源油中某一端元油的比例越大,其荧光光谱参数越靠近这一端元油。在CIE-XY色品图中主要表现为非线性渐变的荧光颜色特征。光谱谱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谱形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和“三峰型”,同时主峰波长和次峰波长保留了两个端元油的信息;QF-535与混源比例可建立曲线用来定量计算两端元油的相对贡献度。综合上述荧光光谱参数和谱形的变化特征,利用原油和油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分析,识别出东海盆地西湖凹陷 A 气田有三种不同类型原油充注,中间还发生了一次原油混源作用,即蓝绿色荧光原油和黄色荧光原油发生了混合,定量计算其混源程度为介于47%-55%。
苏奥陈红汉贺聪雷明珠雷川王萍
关键词:原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