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妮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生儿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定位
  • 1篇电图
  • 1篇定位技术
  • 1篇新生儿PIC...
  • 1篇新生儿血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内
  • 1篇污染
  • 1篇护理
  • 1篇护理对策
  • 1篇分析及护理对...
  • 1篇PICC
  • 1篇标本
  • 1篇标本采集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刘丹妮
  • 1篇范玲
  • 1篇刘红梅
  • 1篇姜红

传媒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新生儿血培养标本采集发生污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刘丹妮
PICC定位技术——心房内心电导联确定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应用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心房内心电导联技术确定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效果,提高导管尖端位于正确位置的成功率。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5月的57例病例作为观察组,于PICC置管术中应用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技术,观察心房内心电图特异性P波,判断PICC尖端位置是否位于正确位置,并于24h内拍摄x线胸片进行对比观察,计算敏感度与特异度。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选取2014年7月至9月的48例病例,于PICC置管术后24h内常规拍摄x线胸片定位。结果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1.2%,对照组的成功率为72.9%,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51,P〈0.05),且观察组通过心房内心电导联定位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P〈0.05)。结论心房内心电导联技术提高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位于正确位置的成功率,有效避免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替代x线胸片定位,有临床应用价值。
刘丹妮姜红刘红梅范玲
关键词:导管定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