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峻城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落叶阔叶
  • 5篇落叶阔叶混交...
  • 5篇阔叶
  • 5篇阔叶混交林
  • 5篇混交
  • 5篇混交林
  • 5篇常绿
  • 5篇常绿落叶阔叶...
  • 3篇亚热带
  • 3篇物种
  • 2篇优势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物种组成
  • 2篇径级
  • 2篇径级结构
  • 2篇鄂西南
  • 2篇保护区
  • 2篇次生
  • 1篇演替
  • 1篇样地

机构

  • 6篇湖北民族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6篇刘峻城
  • 5篇姚兰
  • 5篇艾训儒
  • 5篇冯广
  • 4篇黄永涛
  • 3篇易咏梅
  • 2篇林勇
  • 1篇丁易
  • 1篇崔国发
  • 1篇臧润国
  • 1篇黄伟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城市地理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北星斗山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研究鄂西南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了解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变化规律、群落构建机制和植被恢复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鄂西南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建立48个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FDP),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群落类型划分并通过指示种分析辨识不同群落类型指示种,然后比较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星斗山森林样地分为3种群落类型:亮叶水青冈群落(分布在海拔1 460-1 670 m处)、灯台群落(分布在海拔1 230-1 500 m处)和川陕鹅耳枥群落(分布在海拔1 360-1 450 m处);非维度多尺度标定排序结果表明灯台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亮叶水青冈群落的差异最大,而川陕鹅耳枥群落的物种组成则与其他2个群落类型的相似性更为接近;川陕鹅耳枥群落的树木个体密度高于灯台树群落,但与亮叶水青冈群落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灯台群落的胸高断面积显著低于其他群落类型,但亮叶水青冈群落和川陕鹅耳枥群落的胸高断面积无显著差异,灯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亮叶水青冈群落,但与川陕鹅耳枥群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落叶树种在3个群落中均占有较大比例,灯台群落中的落叶树种比例最高;在3个群落类型中,亮叶水青冈群落中分布更多胸径大于10 cm和高度超过10 m的树木,而灯台群落和川陕鹅耳枥群落中的小径级个体比例较高。【结论】星斗山3种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亮叶水青冈群落更加接近该地区的原生群落,灯台群落是强烈人为干扰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川陕鹅耳枥群落是介于灯台群落和亮叶水青冈群落之间的群落类型,具有较好的恢复潜力。
姚兰艾训儒吕世安冯广刘峻城黄永涛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林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大样地的木本植物多样性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样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索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动态、环境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方法]参照CTFS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15 hm^2大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228种84 189株,分属于112属61科,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30种11 863株,分属于71属44科;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67种1721株,分属于40属29科;以1 cm为起测径级和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3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6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均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0.2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8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样地内个体数量超过1 000的物种有18种,占样地所有物种数的7.89%,但个体数量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量的70.63%;样地上层乔木以小叶青冈和多脉青冈为主,中、下层的翅柃个体数量最多,重要值最大;样地内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6种,占物种总数的50.88%,但个体数量仅占总个体数量的0.14%;群落物种组成中最主要的科为壳斗科和山茶科;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137种18 880株,分属于76属42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60.1%,22.4%,62.8%和65.6%,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萌生木本植物有64种,分属于43属26科,共计1 073株,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7种,分属于15属和9科,共计46株。[结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壳斗科和山茶科组成,�
姚兰崔国发易咏梅黄永涛冯广刘峻城艾训儒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稀有种
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2015年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造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有必要分析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土保持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土流失的情况,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刘峻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
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被引量:27
2017年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山地中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屏障。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和动态过程,我们在湖北恩施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 ha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了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了其群落组成、径级结构和优势种的空间结构特征。共记录到木本植物50,316株,其中独立个体有36,596株(去除分枝和萌生),隶属于57科124属245种,包括7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76种稀有种(每公顷个体数不超过1株)。样地内落叶物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61.2%(150种)和总个体数的52.6%(26,503株)。整个样地内植物个体胸径呈明显的倒"J"型分布,平均胸径为4.38 cm。样地小径级木本植物较多,胸径≥30 cm的木本植物仅175株。样地中重要值排名前4位的物种分别是川陕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ana)、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和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这些优势种虽然在整个样地均有分布,但大径级个体(DBH≥10 cm)的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依据群落组成和径级结构特征,湖北七姊妹山森林动态样地属于人为干扰后处于自然恢复中期的森林群落。针对该样地开展长期的森林动态监测,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过程中的群落构建规律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姚良锦姚兰易咏梅艾训儒冯广刘峻城林勇黄伟丁易臧润国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优势种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大样地,调查并鉴定胸径大于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在垂直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树木高度层次的降低而升高;在径级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径级增大而降低,呈倒"J"形分布趋势;按所分布的径级数量不同可将群落内的物种分为10类,多数物种主要分布于小径级范围,但优势种群则集中分布于某个径级或均匀分布于各径级,表明优势种群可能有集中更新和连续更新2种方式;在胸径小于10 cm的径级内翅柃最占优势,而在其他径级内壳斗科物种占主要优势;群落中大部分种群有超过60%个体分布在最低的2个垂直层次内,且有超过85%的个体胸径小于10 c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更新趋势,群落总体上处于进展演替中;对群落中径级和高度级上都占优势的25个种群的动态分析表明,16种属进展种群,3种属近期处于稳定状态但远期将趋于衰退状态,2种属衰退状态,4种属进展期与衰退期相间出现及个体数量存在波动的种群。【结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体较小,大径级和高度级树木种类及个体较少,绝大多数优势种群及群落总体均处于进展演替阶段,群落具有良好的自然更新。
姚兰艾训儒易咏梅黄永涛冯广刘峻城
关键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自然恢复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比较环境与空间因素在群落恢复与构建中的作用,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此类森林的自然恢复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龄林、35年天然次生林(1980年采伐)和20年天然次生林(1995年采伐)中各随机选取10块森林动态固定样地(20 m×20 m),对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稀疏物种丰富度(以100个树木个体为基数)进行比较,采用冗余分析(RDA)对30块样地进行排序。将空间(PCNM)和环境变量(土壤与地形)一同作为解释变量对不同恢复群落物种组成进行方差分解,以环境和恢复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对30块样地的木本植物多度、胸高断面积、物种丰富度和稀疏物种丰富度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群落在恢复过程中,木本植物多度(F=8.64,P<0.01)、物种丰富度(F=10.24,P<0.001)和稀疏物种丰富度(F=9.615,P<0.01)均显著减少,胸高断面积(F=14.2,P<0.001)显著增加,土壤环境则无显著变化(P>0.05);土壤密度、土壤p H、坡向、坡度、海拔和坡位对研究区物种组成的解释能力显著(P<0.05);方差分解显示,恢复20年次生林、恢复35年次生林和老龄林分别有31.4%,36.8%和54.1%的物种组成变异受环境影响,空间因素(PCNM变量)仅对恢复35年次生林(16.8%)和老龄林(23.2%)的物种组成变异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恢复20年次生林无显著影响(P>0.05);同步自回归结果显示,恢复时间、凋落物厚度、坡度、海拔、坡向机土壤p H对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均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空间及恢复时间是决定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种源空间扩散、优先效应等随机过程�
冯广艾训儒姚兰刘峻城黄永涛林勇
关键词:自然恢复次生演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