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升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论北魏天赐三年的地方统治体系改革
- 2016年
- 北魏初年,皇权与旧势力斗争激烈,道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颁布了天赐三年制。他通过对地方统治体系的调整,使帝室十姓全面控制了地方,将部落大人势力排挤出了中原。此举大大提高了皇权对政局的掌控力。可是,在道武帝死后,由于明元帝的相对软弱,旨在加强皇权的天赐三年制很快便被废除了。
- 刘东升
- 关键词:皇权
- 两晋之际石勒集团的进取策略被引量:1
- 2017年
-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羯人石勒乘机起兵反晋。他根据当时北方城邑残破,民户多结坞而居的情况,适时地采取了流动作战的方针。石勒不经营城镇,主要通过征服坞壁来获取物资和兵员上的补给,这使得石勒能在资源匮乏、户口流散的乱世中迅速发展壮大。永嘉六年,当其南下建国之谋再度受挫后,石勒率部北返,定都襄国。从此,石勒一改流动作战的方针,着力于地方基层统治秩序的恢复,最终力克强敌,实现了一统北方的雄图霸业。
- 刘东升
- 关键词:两晋之际石勒坞壁
- 祖述华夏:五胡王朝的合理性建构被引量:6
- 2017年
- 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在北方士大夫的协助下,对中华传统夷夏观进行了改造,他们借用其中的"华夷同祖"、"夷夏互变"等观念,论证了五胡君临中原的合理性。五胡王朝多以"进夷狄于中国"为目标,推行用夏变夷策略,力图建构华夏认同。这虽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 刘东升
- 关键词:用夏变夷
- 十六国时期北方豪族的政治境遇
- 2012年
- 十六国时期胡族君主为了政权统治需要,大量征辟汉族士大夫进入中央政府。但是由于胡族政权权力分配结构和汉族士大夫本身的仕进心态不积极等原因,使得这一时期大多数汉族士大夫仕途不畅。此外,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实力的倒挂,直接导致了胡族君主对汉族士大夫普遍存在着猜忌心理,这也是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体现。
- 刘东升
- 关键词:民族观念
- 东魏张琼墓志考释
- 2015年
- 近年出土的东魏《张琼墓志》,史料价值丰富,为学界深入研究北镇之乱以及东魏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增添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对墓志材料的解析,也有助于我们观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后的文化风貌变迁及其汉化融合历程。
- 刘东升
- 北魏南北尚书制度考被引量:2
- 2017年
- 南北尚书制度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由南北大人制转化而来。南北尚书职权广泛、位高任重,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职官制度之一。南北尚书曹不是胡汉分治机构,分置南、北二部尚书体现了北魏对国内两大异质文化生态区域的重视。太和年间,随着北魏由二元型政治体制向封建国家转型的完成,南北尚书制度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中被罢废。
- 刘东升
- 关键词:北魏
- 十六国军镇制度探析
- 2017年
- 十六国时期地方豪族势力膨胀,攫取了地方社会的统治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王朝普遍实行了军镇制度。军镇是中央在地方统治的支撑点,使中央的统治力得以延伸到地方。淝水之战后,由于北方各族政权整体实力的衰落,地方势力离心趋势增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走向,导致了十六国后期军镇制的变革。
- 刘东升
- 关键词:十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