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海波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道德
  • 3篇哲学
  • 3篇理学
  • 2篇意志
  • 2篇哲学方法
  • 2篇儒学
  • 2篇社会
  • 2篇宋明理学
  • 1篇当代儒学
  • 1篇道德理性
  • 1篇道德情感
  • 1篇道德实践
  • 1篇道德意志
  • 1篇动力问题
  • 1篇对立
  • 1篇对立统一
  • 1篇新实在论
  • 1篇新书
  • 1篇心统性情
  • 1篇性理学

机构

  • 1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4篇高海波

传媒

  • 5篇中国哲学史
  • 2篇哲学研究
  • 2篇道德与文明
  • 1篇哲学动态
  • 1篇船山学刊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儒学中的“新孟子学”——在《教化儒学续说》新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1年
李景林教授的研究立场鲜明,从不模棱两可。以孟子研究为例,他主张,孟子只是以四端举例,实际上其所说的心之端不限于四端,他反对学界认为孟子只有四端甚至四心的说法。这让我想起来宋代陆象山的观点,陆象山认为,一心发为万事,心的发现不止于四端。
高海波
关键词:当代儒学一心
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被引量:1
2019年
中晚明时期,由王龙溪开启的浙中王学重本体、轻工夫,有将良知导向“玄虚而荡”、“情识而肆”,并逐渐与禅学合流的倾向,导致刘宗周进行此项正本清源的工作:即重新删定阳明文集,努力突出阳明学中体现儒学道德内涵的内容,并调和朱王之间的分歧’这就是刘宗周将其题名为《阳明传信录》的原因。从刘宗周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判来看,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良知即是天理的内容’二、强调致良知就是慎独。三、强调意念之别。总的来说,《阳明传信录》处在刘宗周对阳明“中信”到“终而辩难不遗余力”的过渡阶段,体现了他试图通过重新整理阳明文献而救正阳明学流弊的特殊用心。刘宗周在自己慎独、诚意之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阳明文献的选编、评论,重现诠释了阳明的某些文献,并对阳明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质疑、批评,通过这些质疑、批评也发展了自己的思想。
高海波
关键词:良知天理人欲意念
唯物·理想·解析——张岱年先生《道德之“变”与“常”》
2020年
张岱年先生早期受其兄张申府影响,试图将“罗素、列宁、孔子,三流合一”,具体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及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三者结合起来”。张先生对于新旧道德关系的“变”与“常”的讨论也体现了这一点。张先生肯定道德受社会物质基础变动的影响,肯定道德具有时代性、阶级性,这些地方体现了张先生的道德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不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张先生分析出道德、新旧道德具有对立统一的方面。张先生将道德区分为阶级性与超阶级性、残忍性与道德性、相对与绝对、变革与连续性等方面,并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由此可见其对于唯物辩证法和逻辑解析方法的纯熟运用。另外,张先生早期(1933年前后)受其兄张申府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中国传统美德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仁”上,故在《道德的“变”与“常”》一文中,他所认为道德的“根本大原则”是仁。当然,张先生并非简单重复其兄的观点,而是有所发展。总的来说,张先生在《道德之“变”与“常”》一文中所体现的方法论和道德观可以说是其“新唯物论”唯物、理想、解析思想及方法的一个具体运用,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张先生早期思想具有较为典型的案例意义,也为我们理解张先生后来的道德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高海波
关键词:道德对立统一
“精神哲学”的现代展开:张学智教授的中国哲学研究
2024年
张学智老师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他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在其中,他特别重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融合了王阳明、贺麟、黑格尔、牟宗三思想的要素,张老师将其发展为“精神”的概念,用以阐释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主体是一个精神活动的综合主体,而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逻辑、理智主体。这种精神主体当中既包含逻辑、理智的主体(知识主体),也包含道德主体,审美主体,宗教主体,是知、情、意等理性、非理性因素的综合。这种对于精神主体的理解和阐释,也体现了学智老师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独特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学智老师的上述思想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哲学”的现代展开。
高海波
关键词:主体性精神哲学
宋明理学从二元论到一元论的转变——以理气论、人性论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宋明理学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一种从程朱理学二元论到明代理学一元论的转变倾向。其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理气论方面,由程朱的理气二元论到明代理学的理气一元论的转变;二是人性论方面,由程朱的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二元论到明代理学性气合一的一元人性论的转变。这些转变显示出中晚明以后理学现实主义倾向的逐渐加强,并最终演化为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高海波
关键词:理气论人性论二元论一元论
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发展看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的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的美德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滋养和借鉴。
高海波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道德
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2024年
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子的这一看法使得其“心统性情”的工夫论,缺了未发时意志对心的主宰。与之相联系,朱子在诠释《大学》“正心”工夫时,也倾向于从深层未发心体的虚灵无滞加以解释。船山对这一看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朱子的看法一方面混同于佛老的心灵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儒家未发之心的道德主宰性,对儒家之心的意志主义特征缺乏深入的体认。因此,船山主张“持志”是《大学》“正心”工夫的主要内容。同时,与朱子相似,船山严格区分“意”“志”,认为志有恒体而“意无恒体”,肯定志对于意的基础地位及其主宰性。不过,船山的志并不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沿着这一思路,必然应该肯定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晚明王栋、刘宗周所强调的意就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
高海波
关键词:意志心统性情
现代中国哲学家哲学方法论溯源及其自觉
2021年
现代中国哲学是在东西方哲学交汇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受西方哲学的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史研究、从事哲学创作、思想文化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很多哲学家都有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们的方法论,既受西方哲学方法的影响,同时也有某些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特色。其中,某些哲学家试图融合中国与西方的哲学方法,建立一种更具有包容性的哲学方法,既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海波
关键词:哲学史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自觉哲学方法论西方哲学历史背景
陈来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
2022年
陈来先生在明清儒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三书为代表。实际上,陈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晚明清初思想家思想的专题研究,包括对颜山农、黄道周、方以智、陆世仪、陆陇其等思想家思想的研究。第二类则属于综合的研究,在方法上也不同于纯粹概念分析的哲学研究,而运用了比较宗教学、社会文化史的方法。第三类则是关于明代心学文献的考辨、辑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甘泉、阳明文献的研究中。陈先生所开辟的上述诸多研究领域,已经被学界广泛重视,他得出的很多结论,对我们今天的明清儒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
高海波
关键词:宗教社会
朱子“中和旧说”探析被引量:5
2018年
朱子在四十岁之前有两次关于中和问题的契悟。其内容学界一般称为"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有关朱子的"中和新说",学界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产生的时间、过程、内容以及"中和旧说"与延平思想的关系,学界却未获得一致意见。特别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与其早期思想的关联,学界尚缺乏充分讨论。本文在详细参考《延平答问》及朱子其他书信、文本的基础上,指出朱子在早年从学延平时,接受了延平在日用处下工夫的教导,但对延平所说的体验未发并没有真正契入。延平去世后,朱子谨记延平的这一教导,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终于在乾道丙戌获得了第一次重要契悟。从《延平答问》到"中和旧说",朱子始终关注如何通过日用工夫去追求延平所谓的"未发之中",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才导致了"中和旧说"的产生。
高海波
关键词:涵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