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莲

作品数:9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四维变分
  • 3篇雷达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飑线
  • 2篇飑线过程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边界层
  • 2篇4DVAR
  • 2篇值模拟
  • 1篇地球系统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应用
  • 1篇源解析
  • 1篇云模式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类型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市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9篇刘莲
  • 3篇汪涛
  • 3篇王迎春
  • 3篇陈明轩
  • 2篇马伟强
  • 2篇马耀明
  • 2篇韩存博
  • 2篇仲雷
  • 2篇王宾宾
  • 1篇胡伟
  • 1篇肖现
  • 1篇赵原
  • 1篇李茂善
  • 1篇任晓
  • 1篇郑斌
  • 1篇赵原
  • 1篇谢志鹏
  • 1篇王忠彦
  • 1篇高峰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2023年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马伟强马耀明谢志鹏陈学龙谢志鹏韩存博王宾宾仲雷韩存博李茂善席振华刘莲仲雷胡伟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热通量全球变化
不同植物对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植物是影响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植物对河口或湖泊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影响,但关于植物类型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其相应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7种常见沟渠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利用改进的乙炔抑制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植物对自然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和相应功能基因(nirS和nirK)拷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至第180 d时,不同植物生长条件下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在2.85~13.20μg·m^-2·h^-1之间,不同植物间反硝化速率差异显著,且大型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小型挺水植物.不同植物之间沉积物中nirS基因拷贝数在2.70×10^8~5.02×10^8 copies·g^-1之间,nirK基因拷贝数在3.97×10^5~6.91×10^5 copies·g^-1之间,与培养初期相比,培养180 d后沉积物中nirK、nirS基因拷贝数明显增多.7种植物中,美人蕉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功能基因拷贝数较高,狐尾藻较低,整体来看,基因拷贝数大小顺序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nirS基因拷贝数与NO-3-N含量、TN含量及反硝化速率之间均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nirK基因拷贝数与沉积物碳氮含量及反硝化速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刘莲刘莲汪涛邵志江任晓
关键词:植物类型沟渠沉积物反硝化速率NIRK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
刘莲刘莲赵原汪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植被生物量盖度
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污染物来源解析被引量:15
2020年
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水质进行定量评价,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与布局对其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13-2016年,永定河上游主要河流水质逐渐改善,但仍存在水污染问题,主要超标的水质指标为TP和氟化物,超标率分别为28.24%和22.59%。(2)空间聚类分析发现,洋河中下游断面鸡鸣驿、响水铺和八号桥,水污染相对较严重;清水河上游断面北泵房和洋河上游断面左卫,水污染较轻;桑干河断面石匣里、温泉屯、小渡口和清水河下游断面老鸦庄,水质清洁。(3)洋河中下游污染物来源于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清水河下游和桑干河污染物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洋河上游和清水河上游污染物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
邵志江刘莲刘莲
关键词:水质评价污染源解析
京津冀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和临近预报试验
本文基于雷达资料快速刷新四维变分同化技术(RR4DVar)所建立的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京津冀山区和平原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即2013年7月30简称“730”飑...
刘莲
关键词:飑线4DVAR
文献传递
京津冀一次飑线过程的精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2
2015年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分析系统,利用京津冀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区域(约700个)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30—31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系统在移动过程中系统不同部位的热动力结构及其环境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发生发展的。飑线形成初期,其中段和南段前部有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并受到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的影响,且在飑线中南段两侧水平正负涡度近似平衡,这种环境下,十分有利于飑线中南段的组织发展。而北段前部受弱的中层垂直风切变及辐散下沉运动影响,不利于北段系统有组织的发展;随着飑线移动下山,中段和南段前部在较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控制下,出现强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且存在偏南暖湿气流稳定输送到系统上升运动区中,这对飑线系统中段和南段自身对流单体新生及高度组织化极为有利。随着飑线演变为弓形回波,中段环境场仍维持强的中层垂直风切变且位于冷池出流边界的控制之下,由于地形强迫效应,有利于弓形回波前沿低空偏南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是飑线下山迅速增强并发展成弓形回波,且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
刘莲王迎春陈明轩
关键词:飑线雷达4DVAR
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及云模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数值临近预报试验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刷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初始化的三维数值云模式,利用京津冀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7月4日出现在京津冀平原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开展了数值临近预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充分考虑雷达观测信息的对流尺度数值临近预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1)模式能够较好地把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发展和移动演变特征,对风暴回波带的走向和尺度特征有较好的预报,但对强回波的强度和位置预报存在一定偏差;(2)模式预报可以反映风暴系统的中小尺度扰动特征,对风暴冷池和出流边界(阵风锋)的发展变化均有较为合理的预报;(3)模式对强降水中心和雨带位置的预报有很大优势,能较好地预报弱降水雨带的分布形势和雨量,但对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偏大;(4)模式对风暴造成的对流性强降水的预报准确率较高,对0.5—10mm阈值的降水范围预报偏差比较合理,对10mm以上降水范围的预报偏大,但是对弱降水风暴的弱回波较强回波的预报性能要好;(5)由于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京津冀复杂地形的处理不够完善,对山前风场预报偏差较大,造成对山前风暴的发展演变和山前降水的预报偏差较大。
刘莲陈明轩王迎春
关键词:四维变分同化中尺度对流系统
基于VDRAS的快速更新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被引量:19
2016年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初步研发了一个针对对流尺度数值模拟的快速更新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系统通过对京津冀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RR4DVar同化,并融合5 min自动气象站观测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结果,可快速分析得到12-18 min更新的低层大气三维动力、热力场的对流尺度结构特征。针对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京津冀的一次强风暴个例,通过一系列敏感性试验,并利用局地加密资料进行检验对比,表明有效的雷达资料RR4DVar同化及自动气象站和中尺度模式资料融合方案、恰当的中尺度背景场设置和动力约束方法是获得合理结果的关键。研究也表明:恰当的系统配置能够模拟出与对流生消发展密切相关的近风暴环境特征,包括低层入流、垂直风切变、低层辐合上升和暖舌等,以及风暴自身形成的冷池、出流等与风暴演变密切相关的对流尺度结构。
陈明轩高峰孙娟珍肖现刘莲王迎春
关键词:雷达四维变分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被引量:21
2021年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等观测研究项目,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及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系统归纳总结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试验,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研究、地面和大气热源观测与估算研究、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以及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等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且针对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以及模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在这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马耀明胡泽勇王宾宾王宾宾马伟强韩存博韩存博仲雷仲雷孙方林赖悦刘莲刘莲韩熠哲袁令姚―楠石兴东
关键词:青藏高原数值模拟遥感应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