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红梅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氯吡格雷
  • 2篇急性
  • 2篇阿司匹林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治疗
  • 1篇硬化斑块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粥样硬化斑块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脑梗死患者
  • 1篇脑室
  • 1篇进展性脑梗死
  • 1篇颈动脉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甘红梅
  • 1篇张业敏
  • 1篇张鹏飞
  • 1篇张欢
  • 1篇马慧
  • 1篇徐钧陶
  • 1篇杨丽亚
  • 1篇王卫华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62例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共30 d)治疗。采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的Barthel指数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30、90天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神经功能障碍康复情况,观察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3、7、30、90天NIHSS评分低、Barthel指数高(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侧脑室旁脑梗死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甘红梅徐钧陶王卫华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脑梗死侧脑室
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伤残率,是神经内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明确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展是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的关键。本文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
甘红梅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与病情的关系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初发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初发110例、复发60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初发、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比较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患者病情程度、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结果初发急性、复发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95、53例,其中混合斑块分别为34、36例,软斑块分别为19、9例,硬斑块分别为42、8例,两者混合斑块、硬斑块发生情况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病情重型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分别为22、7、3例,混合斑块、软斑块与硬斑块患者比较,P均﹤0.01。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大梗死灶分别为24、8、14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35.29%、68.42%、92.86%,软斑块、硬斑块与混合斑块患者比较,P均﹤0.05。结论与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相比,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硬斑块所占比例高。初发急性脑梗死混合斑块、软斑块患者病情重,混合斑块患者梗死灶大、预后差。
马慧杨丽亚张欢张业敏张鹏飞甘红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性质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