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龙
-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论《论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嬗变
- 2016年
- 《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论语》结集早期,主要作为孔子语录在孔门内部传承。汉代以后,经学教育兴起,一直到清末,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论语》教本在这一时期兼具课程与教材的双重属性,地位逐渐从《五经》教育的公共课程变为《四书》教育的专业课程。民国以后,在西方学科的规划下,经学淡出学校教育的主体,《论语》开始变为现代教材中的内容。这一嬗变更迭的过程反映出《论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变迁,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独特性。
- 陈祥龙
- 关键词:《论语》学校教育经学教本
- 郭秉文与民国高等教育改革
- 2016年
-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美国的影响逐渐超越日本。师范教育、综合大学和专科院校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其中郭秉文主导的改革成效尤为显著。郭秉文吸收美国高等教育优势,以南京高师为基础,先后主持了三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即南京高师的“寓师范于综合大学”改革,改设国立东南大学后的多元化综合院校改革和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后的精英化专科院校改革,这些改革引领了民国时期高等师范教育、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大学的办学方向,契合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路径转向。
- 陈祥龙
- 关键词:郭秉文高等教育民国
- 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论语》教本的传承特点被引量:1
- 2015年
-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 陈祥龙
- 关键词:《论语》课程教本
- 梅贻琦与传统师道被引量:1
- 2018年
- 我国传统师道在尊师之道、为师之道和求师之道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塑造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著名教育家的梅贻琦熟谙传统文化,留学异域名校,对传统师道进行了创造性的再造和阐发。他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尊重教师"大师论",提倡教授治校,为尊师之道提供了制度保障。他吸收儒家典籍的智慧,提出"善诱"与"善喻"两个"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为师之道指明了路径。他提出了与师同游的"从游论",发掘了传统教育重视情感和意志教育的优势,革新了现代教育偏于知识教育一隅的弊病,拓展了从师之道的内涵。
- 陈祥龙
- 关键词:梅贻琦师道
- 试论传统教育中《论语》教本的特点
- 2015年
- 《论语》是古代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本,其发展过程可以反映传统经学教材的演变。通过梳理古代学校教育中《论语》教本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解读版本逐渐相互融合、并存于世。这些教本的诠释受到学术变迁和诠释传统的双重影响,在汉学与宋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训诂与义理并重的特点,体现了经典教本的选择既有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国家意志,又尊重了著名学者的解读并保存了学术精品。
- 陈祥龙
- 关键词:《论语》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