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出血
  • 5篇出血
  • 4篇溶栓
  • 3篇溶酶
  • 3篇溶栓治疗
  • 3篇组织型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纤溶
  • 3篇纤溶酶
  • 3篇纤溶酶原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静脉溶栓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2篇心房
  • 2篇血肿
  • 2篇血肿扩大
  • 2篇预后

机构

  • 10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作者

  • 10篇孙晓培
  • 10篇王玉
  • 8篇郭岩
  • 6篇林亚楠
  • 3篇王海洋
  • 3篇于若梅
  • 2篇张亚
  • 1篇彭琳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连市空气污染物对脑出血发病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大连市空气污染物对脑出血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5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首发脑出血患者1 688例,收集大连市同期空气污染物数据(包括PM2.5、PM10、NO_2、SO_2、O_3),相关数据来源于大连市环境保护局。采用单项回顾性1∶1配对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空气污染物对脑出血发病的影响;分析发病前0~3 d颗粒物(PM2.5、PM10)浓度对脑出血发病影响存在的滞后效应,根据所得OR值确定最佳滞后期。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NO_2浓度与脑出血发病相关[OR=1.022,95%CI(1.003,1.040),P=0.022;OR=1.014,95%CI(1.000,1.028),P=0.045;OR=1.006,95%CI(1.001,1.110),P=0.018]。滞后效应分析显示,发病当天及发病前1 d PM2.5浓度与脑出血发病相关[OR=1.031,95%CI(1.008,1.054),P=0.007;OR=1.027,95%CI(1.004,1.050),P=0.023],发病当天OR值最大;发病当天PM10浓度与脑出血发病相关[OR=1.019,95%CI(1.003,1.036),P=0.020]。结论大连市PM2.5、PM10、NO_2浓度与脑出血发病相关;发病当天颗粒物(PM2.5、PM10)浓度与脑出血发病显著相关。
陶梦醒王玉郭岩杨西曹谡涵毛保义费凡孙晓培
关键词:脑出血空气污染物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 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 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 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 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张亚王玉林亚楠孙晓培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脑出血超急性期强化降压对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郭岩孙晓培王玉
伴心房纤颤的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王玉孙晓培郭岩
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分析被引量:44
2017年
目的探讨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0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内重症科的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分析比较溶栓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溶栓组45例,对照组48例。随时间变化,溶栓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呈更明显下降趋势;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5.6%(16/45)、10.4%(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4(8.9%)和1(2.1%)、15(33.3%)和13(2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tPA静脉溶栓治疗与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良好预后及出血性转化具有相关性(P〈0.05),与病死率不相关(P〉0.05)。结论伴有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多数是安全、有效的,能够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预后,尽管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但不增加患者病死率。
彭琳郭岩王玉林亚楠张翠宏王海洋于若梅孙晓培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脑梗塞静脉溶栓阿替普酶
轻症卒中的溶栓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轻症卒中是指神经功能轻度缺损的缺血性卒中,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然而,目前对轻症卒中尚无规范的定义,是否对其行溶栓治疗也存在很大争议。传统观点认为轻症卒中患者不应行静脉溶栓治疗,不过,许多研究表明未接受溶栓治疗的轻症卒中患者短期和中期转归较差,并且许多轻症卒中患者可受益于溶栓治疗。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轻症卒中定义及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希望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便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
林亚楠王玉孙晓培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大连地区气象因素与脑出血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大连市气象因素与同期脑出血发病的相关性,为易感、高危人群预防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大连市3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首发的脑出血2 560例,并收集同期气象资料。对各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出血发病进行相关回归分析,以脑出血日发病例数作为因变量,以每日气象因素变化作为自变量,对大连地区脑出血发病例数与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各气象因素与脑出血发病间相关性;并进一步对各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出血发病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建立气象因素相关脑出血发病预报模型。结果①大连市脑出血患者的发病趋势呈现季节趋势,即冬季高发,夏季低发,其中12月至次年1月份发病率最高,7~8月份最低。②大连市脑出血发病例数与日均气温呈负相关(r=-0.292,P<0.05)、日最高气温呈负相关(r=-0.284,P<0.05)、日最低气温呈负相关(r=-0.293,P<0.05),与日均气压呈正相关(r=0.266,P<0.05)、日最大风速呈正相关(r=0.073,P<0.05)。③对各气象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Y日(发病例数)=2.719~0.042×日最低气温(℃)。结论冬季脑出血发病率升高,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风速增大时脑出血发生率更高。
杨西王玉郭岩陶梦醒于若梅曹谡涵毛保义费凡孙晓培
关键词:脑出血气象因素气温
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8),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d 8,d 15,d 30和d 90的NIHSS评分、BI指数,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病死例数,计算治疗后d 8,d 15,d 30和d 90的治疗有效率。结果: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d 30和d 90的NIHSS评分、BI指数,d 90的治疗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 90的良好结局比率分别为45.2%和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90 d病死率分别为2.4%(1/42)和18.4%(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4例)和5.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结论: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林亚楠张亚王玉于若梅郭岩孙晓培
关键词:丁苯酞大面积脑梗死有效性安全性
超急性期强化降压对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强化降压对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病≤3 h)患者100例,患者均自愿随机接受强化降压或标准降压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各50例。强化降压组在开始治疗的1 h内将目标收缩压控制在130-140 mm Hg,标准降压组则控制在160-180 mm Hg,并在随后7 d维持各自目标收缩压。治疗后24 h复查头部CT,评估颅内血肿扩大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其预后,同时比较两组累积病死率差异。结果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24 h血肿扩大发生率分别为12.0%(6/50)、30.0%(1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27)。两组内及组间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90 d,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6.0%(18/50)、18.0%(9/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11,P=0.043)。Kaplan-Meier曲线显示,治疗后24 h、7 d、90 d内,强化降压组累积病死率4.0%(2/50)、6.0%(3/50)、10.0%(5/50),标准降压组分别为10.0%(5/50)、24.0%(12/50)、30.0%(15/50),Log-rank检验结果发现,两组累积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0,P=0.012)。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超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安全可行,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血肿扩大发生率及90 d累积病死率。
郭岩王海洋张翠宏林亚楠王玉孙晓培
关键词:预后血肿扩大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8
2016年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结果共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 h溶栓组48例,3~4.5 h溶栓组55例。与溶栓前相比,两组溶栓后24 h、7 d 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3 h溶栓组24 h临床疗效优于3~4.5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 d、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PH型出血发生率为8.3%(4/48)和21.8%(12/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型出血和sICH发生率分别为18.8%(9/48)和32.7%(18/55)、8.3%(4/48)和14.5%(8/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3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3~4.5 h溶栓虽然可增加PH型出血风险,但并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患者90 d临床预后无差异,提示对于伴房颤的脑梗死患者3~4.5 h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郭岩张翠宏王海洋林亚楠王玉孙晓培
关键词:溶栓治疗时间窗心房颤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