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平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皮肤垢着病样二期梅毒疹1例
- 李博平单百卉巫毅
- 蛎壳样二期梅毒疹1例被引量:2
- 2018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面颈部、胸部红斑疹,部分皮损有厚痂,无明显瘙痒1个月。1个月前患者面颈部出现多处红斑疹,逐渐增多累及胸部,部分面部皮疹结有厚痂,曾在外院以"湿疹"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半月未见好转。4个月前患者有不洁性生活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输血、吸毒史。查体:一般状态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李博平李福秋刘士瑞单百卉巫毅
- 关键词:梅毒疹二期梅毒梅毒螺旋体
- 皮肤炭疽三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8年
- 报道三例皮肤炭疽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例1,男,75岁。在宰杀病羊后,左手背出现水疱、血疱、坏死、溃疡。例2和例3为夫妻,男50岁,女48岁。均接触死牛后,右手和上肢皮肤肿胀其上水疱、血疱及坏死糜烂。三例患者水疱疱液培养均发现炭疽杆菌,诊断:皮肤炭疽,转传染病院隔离、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后结疤愈合。
- 李博平单百卉朱磊巫毅
- 关键词:炭疽杆菌皮肤炭疽
- 中老年人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内科疾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大疱性类天疱疮(BP)合并临床疾病的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BP及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0例BP和49例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P平均发病年龄为73.5岁,诊断前病程平均3.4个月;老年湿疹发病平均年龄70.3岁,诊断前病程平均2.7个月,老年BP合并内科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19例(38%),其中有脑血管病17例(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和帕金森病1例、痴呆1例;高血压7例(14%);糖尿病(DM)4例(8%);冠心病3例(6%);其他3例(6%)。老年湿疹伴发疾病包括:高血压20例(40.8%);DM 8例(16.3%);冠心病7例(14%);脑血管疾病5例(10.2%);其他7例(14%)。结论老年人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较多见。二者合并出现的机制尚不清楚,免疫交叉反应或与年龄相关的某些变性退化的过程可能激发BP的发病。老年人湿疹则合并高血压、DM较多见,可能与体内代谢及内分泌变化及长期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有关。
- 陈义梅朱磊王宏光李博平巫毅
-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神经系统疾病湿疹
- 羊痘二例被引量:3
- 2020年
- 报道2例人感染羊痘,通过临床及实验室经荧光PCR检测确诊。例1,女,55岁。有病羊接触史,左手无名指出现黄豆大感染性肉芽肿改变1个月,外阴多发疣状增生20天。例2,女,46岁。左手两个手指有红色结节伴触痛半月,发病前有病羊接触史。两例患者经PCR检测羊痘病毒DNA均阳性,经抗病毒及冷冻治疗后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 李博平李福秋单百卉巫毅
- 关键词:羊痘荧光PCR检测
- BP180抗体在大疱性类天疱疮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比较BP180抗体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神经系统疾病(N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探讨BP与ND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BP患者和神经科住院N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BP患者、ND患者、BP + ND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0例)外周血,ELISA法测定各组BP180抗体数值。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组年龄、BP180滴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结果 健康对照组20例BP180抗体均阴性;BP组20例患者BP180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28.347±54.678;BP + ND组20例患者所有结果均为阳性,滴度为143.482±72.568;ND组20例患者中,7例BP180抗体阳性,包括脑出血4例、脑梗塞3例,其中BP180抗体最高滴度(39.638)出现在1例脑梗塞患者。4组间BP180抗体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24,P<0.05),其中,BP组与BP + N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BP组与ND组、BP组与健康对照组、BP + ND组与ND组、BP + ND组与健康对照组、ND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患者血清BP180抗体增高,可能提示发生BP的可能。
- 朱磊李博平巫毅
-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自身抗体BP180
- 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效果被引量:5
- 2014年
- 大疱性类天疱疮(BP)好发于老年人,该病的治疗长期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甚至导致死亡率增加。所以,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初始量,病情控制后适时减量及皮损消退后维持治疗尤为重要。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合理用药,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BP的临床特征和合理治疗方案。
- 李晓天孙寒王延龙李博平巫毅
-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