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维维 作品数:15 被引量:52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雨课堂+对分课堂”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成为未来教学方式的主流。传统教学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是对教学信息化实践的有益尝试,也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雨课堂是信息化的智慧型线上教学工具,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吸收与讨论环节,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将基于雨课堂的对分课堂引入“经济地理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提出了“雨课堂+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应用实践表明,“雨课堂+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增加了线上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热情,提升了线上课程教学的学习效果,是教学信息化实践的有益尝试。 刘鹏 查天山 贾昕 田赟 佘维维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氮水添加对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开展了为期3年(2015—2017)的氮素和水分添加控制试验,探究氮素和水分增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方法】连续3年(2015—2017)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宁夏盐池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计3个氮添加水平(N0∶0 kg·hm-2a-1;N10:10 kg·hm-2a-1;N60:60 kg·hm-2a-1)和3个水添加水平(W0:自然降水量;W2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20%;W4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40%)的2个因子9个交互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氮素和水分增加对土壤含水量、无机氮、速效磷、土壤Ca2+含量以及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速效养分(无机氮、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土壤Ca2+含量与植物叶片N∶P间的关系。【结果】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油蒿和赖草叶片的N∶P,但对土壤速效磷和土壤Ca2+含量无显著影响;水添加对土壤无机氮、速效磷含量和油蒿叶片N∶P均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赖草叶片N∶P和浅层土壤Ca2+含量。【结论】氮添加缓解了油蒿和赖草的N限制,但同时也加剧了P限制。水添加通过改变浅层土壤(0~20 cm)Ca2+含量,降低了2种植物叶片N∶P,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2种植物的P限制。 傅洁 佘维维 白宇轩 张宇清 乔艳桂 秦树高关键词:氮沉降 氮磷比 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径和矿物组成对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20年 固定态铵是土壤氮素的一种重要形态,对植物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风沙土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并不清楚,限制着对沙地土壤肥力来源及其维持机制的认识。该研究测定了毛乌素沙地裸沙地、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林地风沙土固定态铵的含量,并分析了土壤粒径及矿物组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固定态铵平均含量为18.63 mg/kg,占土壤氮库的8.77%,不同植被下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存在明显差别,油蒿林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23.03±1.88 mg/kg)显著高于裸沙地(16.63±0.61 mg/kg)和沙柳林地(16.82±1.25 mg/kg);2)风沙土粒径组成与固定态铵含量显著相关,粒径越细,固定态铵含量越高,粒径越粗,含量越低;3)风沙土矿物组成与固定态铵含量间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风沙土中固定态铵含量取决于土壤物理构成而非矿物化学组成,植被主要通过影响粒径组成而影响其含量。固定态铵是荒漠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植被建设增加土壤细粒物质,有利于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对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娜 佘维维 秦树高 乔艳桂 刘靓 张宇清关键词:粒径 风沙土 固定态铵 矿物组成 毛乌素沙地 氮添加对油蒿群落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深入认识荒漠植物对氮沉降的适应和反馈能力,研究了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内5种优势植物〔油蒿、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赖草(Leymus secalinus)、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在N_0、N_1、N_2、N_3、N_4、N_5〔氮添加水平依次为0、0.5、1.0、2.0、3.0、6.0 g/(m^2·a),以N计〕6个氮添加处理下叶片w(TC)、w(TN)、w(TP)及其化学计量比——C/N〔w(TC)/w(TN)〕、N/P〔w(TN)/w(TP)〕、C/P〔w(TC)/w(TP)〕的变化.结果表明:1氮添加对油蒿、披针叶黄华叶片w(TC)、w(TN)、w(T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2高氮添加(N5处理)显著增加了糙隐子草、赖草和刺藜叶片w(TN),相对于N_0处理时增幅分别约为26%、81%和60%.3高氮添加显著增加了赖草、刺藜叶片N/P,但显著降低了其叶片C/N,其中,赖草和刺藜叶片N/P相对于N0处理时的增幅分别约为86%和61%,C/N的降幅则分别约为45%和37%.研究显示,油蒿群落中不同植物种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持续增加的氮沉降很可能会引起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从而影响油蒿群落的演替. 张文瑾 张宇清 佘维维 秦树高 冯薇关键词:化学计量比 氮沉降 毛乌素沙地 油蒿群落 优势植物 功能微生物菌剂促进生物结皮人工快速培育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本发明提供功能微生物菌剂促进生物结皮人工快速培育的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包括,将扩繁后的生物结皮种源均匀接种在流动沙面,将功能菌剂添加至已接种生物结皮种源的流动沙面,以质量比计... 冯薇 张宇清 秦树高 毛赫楠 赖宗锐 佘维维 刘靓氮水添加对黑沙蒿种子功能性状的影响 2024年 种子性状对植物种群繁殖更新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种子性状对氮沉降及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演替方向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宁夏毛乌素沙地连续8年(2015–2022)的野外氮、水控制实验(自然降雨、增水20%、增水40%和0、20、60 kg N·hm^(–2)·a^(–1)全因子交互)平台为依托,测定了氮、水添加对黑沙蒿种子形态、生理和化学性状的影响;采用培养皿萌发实验并通过观测萌发种子数量计算各萌发指标,探究了各处理种子在两种培养温度下(25℃/15℃、20℃/10℃)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氮、水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改变了黑沙蒿种子质量、长度、宽度、曲率、体积、形状系数等形态性状,增水使种子变小,氮添加使种子变大,增水20%削弱了氮添加对种子变大的作用,增水40%时,氮添加使种子变小;(2)常温(25℃/15℃)下种子萌发率总体高于低温(20℃/10℃),低温下,种子萌发性状受亲本氮、水添加影响更大,且仅增水20%、40%处理下,种子萌发率更高;(3)氮、水添加处理下,种子长、宽、质量等形态大小性状调节扩散和幼苗建立功能,种子形状系数、2 h吸水率、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共同调节种子萌发时间,单独增水或氮添加使黑沙蒿种子只倾向于单一功能(扩散建立或萌发)的变异,而同时增水与氮添加使黑沙蒿种子两类功能均发生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黑沙蒿种群繁殖更新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较大的可塑性,可通过种子性状变异改变在氮沉降及降雨增多情形下的种子扩散建立与萌发功能策略。 马斌 佘维维 秦欢 宣瑞智 宋春阳 袁新月 苗春 刘靓 冯薇 秦树高 张宇清关键词:氮沉降 黑沙蒿 种子性状 萌发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对水分和氮素添加的响应 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也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地带,对全球变化极度敏感。未来,中国北方干旱区的氮沉降和降水可能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将会对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氮沉降和降水增... 佘维维关键词:生态系统 文献传递 氮和水分添加对黑沙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24年 为了解典型沙生半灌木群落植物在氮(N)沉降和降水增加下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以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别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为对象,研究了N、水分添加及其交互作用下土壤与优势植物黑沙蒿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叶片N含量、磷(P)含量、N:P及相应的内稳性指数。结果显示:(1)土壤速效N、P养分供应状况和植物养分吸收的内在属性共同影响黑沙蒿和赖草叶片N含量、P含量、N:P对N和水分添加的响应,黑沙蒿和赖草叶片N含量对N和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2)黑沙蒿和赖草叶片P内稳性均强于叶片N内稳性,与黑沙蒿和赖草生长均受N限制密切关联;(3)黑沙蒿叶片N、P化学计量内稳性相对较高且养分利用策略较为保守,赖草叶片N、P化学计量内稳性相对较低且养分利用策略较为灵活。结果表明,黑沙蒿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更具竞争力和生长优势。在N沉降和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黑沙蒿群落物种组成可能因优势植物黑沙蒿和赖草竞争力和养分利用策略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张文瑾 佘维维 秦树高 乔艳桂 张宇清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氮沉降 降水变化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被引量:3 2021年 “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设置的面向全校的地理类专业选修课程。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前沿性强、课时少、教学对象专业背景多样等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考核评价3个方面,探讨了“全球变化与地表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①从限定课程内容范围、保证内容组织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化内容前沿性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②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雨课堂、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方法;③从平时测验、小组研讨、课程论文3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综合教学考评。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专业视野,锻炼了系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整体满意度、教学效果都较为理想。 佘维维 姜群鸥 齐元静 高广磊 丁国栋关键词:全球变化 地表过程 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 功能微生物菌剂促进生物结皮人工快速培育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本发明提供功能微生物菌剂促进生物结皮人工快速培育的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包括,将扩繁后的生物结皮种源均匀接种在流动沙面,将功能菌剂添加至已接种生物结皮种源的流动沙面,以质量比计... 冯薇 张宇清 秦树高 毛赫楠 赖宗锐 佘维维 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