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原体
  • 2篇螺旋体
  • 2篇莱姆
  • 2篇莱姆病
  • 2篇病原
  • 2篇病原体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调查
  • 1篇野兔
  • 1篇野兔热
  • 1篇硬蜱
  • 1篇色谱
  • 1篇色谱分析
  • 1篇伤寒
  • 1篇兔热
  • 1篇培养基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分析

机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刘玉堂
  • 3篇张启恩
  • 2篇张泮河
  • 1篇徐焕章
  • 1篇柴光军
  • 1篇张习坦
  • 1篇艾承绪
  • 1篇田辛
  • 1篇鲍作义
  • 1篇殷书荣
  • 1篇蒋豫图

传媒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毒学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疆西北部地区蜱媒斑点热、Q热、斑疹伤寒和野兔热的血清学调查被引量:2
1982年
我国新疆西北部地区与苏联接壤,地理景观和生物群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苏联境内的哈萨克和阿尔泰边区,北亚蜱媒斑点热、Q热及野兔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均有大量报导,然而,在新疆地区只是近来才证明精河县存在蜱媒斑点热和Q热的自然疫源地.
张启恩艾承绪刘玉堂徐焕章李春明李国艾夏候广
关键词:斑点热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病血清学
我国首次开展莱姆病病原体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3
1991年
用国产氨基酸、维生素、核苷和微量元素等代替进口 CMRL1066,用新生牛血清代替兔血清,对培养莱姆病螺旋体的 BSKⅡ培养基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培养基中,B_(31)国际标准株和国内的6个不同地理株莱姆病螺旋体生长良好。与 BSKⅡ培养基比较,经改进的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其抗原性、特征蛋白组成以及毒力无明显变异。用改进的培养基成功地从全沟硬蜱和实验小鼠血液和脏器内分离到了伯氏疏螺旋体。这种改进的培养基适用于莱姆病螺旋体的传代培养和病原体分离。为在我国进行莱姆病的深入和普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张泮河张启恩柴光军刘玉堂朱羽凡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培养基
从内蒙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被引量:8
1990年
1989年5月在内蒙呼盟莫尔道嘎林区采集到游离的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和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从一组全沟硬蜱(20只)中分离出一株螺旋体,经形态及免疫学初步鉴定,为伯氏疏螺旋体。从而,在病原学上提示,内蒙可能也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张启恩叶振发朱羽凡张军张泮河李东国刘玉堂孔惟惟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硬蜱
细胞分离戊型肝炎病毒的初步研究
1992年
本文报告用2BS细胞分离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成功的猴肝脏标本中的HEV的初步结果,将2BS细胞长成致密单层,接种已知含有HEV的肝悬液,盲传至第4代,发现在第27天细胞出现了轻微的细胞病变(CPE),随着进一步的传代,细胞病变时间逐渐提前。至第7代时,在第17天就可见到CPE,CPE的主要特征是细胞间隙变宽,透明度降低和轻度细胞破坏,无大片细胞溶解和脱落现象。免疫电镜检查在第5代和第6代细胞培养液中见到很少的27—34nm的病毒颗粒。将第4代至第7代的细胞悬液20ml接种了3只恒河猴,有2只猴在24天和26天出现了典型的ALT升高,待这3只猴恢复正常后一年,再次接种以上细胞悬液20ml,3只猴全部发生了ALT升高,并在胆汁中检查到27—34nm的病毒颗粒,我们初步推测2BS适应的这株病毒很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
殷书荣刘玉堂田辛鲍作义蒋豫图张习坦
关键词:戊肝病毒细胞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