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燕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论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
- 2014年
-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 王慧燕邓海龙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斯大林思想文化模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
- 2013年
- 斯大林思想文化模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领袖真理化、学术行政化、权力集中化、政策封闭化和团体边缘化等弊端,但也不乏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理内核,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王慧燕邓海龙
- 关键词:斯大林文化发展
- 传统文化中的“君民义务互负”思想及其对健全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 2013年
- 传统文化中的"义务互负"思想,在公共利益维护、政府决策机制、政府与公众合作共事的关系准则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协商民主意蕴。但是,在"义务互负"思想中,个体参与主体的缺失、参与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均衡,以及政治参与的非程序性等,也严重违反了协商民主的要求。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应该吸收"义务互负"思想的有益成分,避免其缺陷。为此,要创造执政党、政府和公众之间双向支持的政治氛围,创造公众之间信任、尊重的社会氛围,完善公众有序参与的团体组织建设,加强符合协商民主要求的个体主体建设。
- 李春明王慧燕
-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团体
-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探析被引量:2
- 2014年
-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塑社会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建立和改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社会各主体积极能动地互构,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 邓海龙王慧燕
- 关键词:社会互构论生态文明
- 当代大学生自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关系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是增强大学生自信的有效策略。
- 王慧燕
-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自信
-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 2014年
-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客观分析大学生诚信面临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所在,进而探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路径,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 王慧燕
-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