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 作品数:84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叶蝉散)在地面水中最高容许浓度的研究被引量:1
- 1992年
- 通过急性、蓄积、慢性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毒理学试验,得出异丙威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0mg/kg·bw。据此计算出每日容许摄入量为0.01mg/kg.d。以成人每人每天饮水3 L、体重60kg以及从水体进入人体的异丙威为总摄入量的9%计算,则异丙威在水中的浓度为0.018mg/L,这一浓度可满足其对地面水感官性状和自净过程两方面的要求。因此建议地而水中异丙威的最高容许浓度不应超过0.018mg/L。
- 宋瑞琨李龙刘毓谷
- 关键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地面水最高容许浓度
- BS-208WP对小鼠的致突变性研究
- 目的对BS-208WP是否具有潜在的遗传危害进行研究,为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法、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法对BS-208WP的致突变性进行研究。结果小鼠微核试验设置5...
- 李龙许迪
- 关键词:突变微核染色体畸变
- 文献传递
- 基因工程抗体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
- 分子生物学与抗体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为人类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高效率、低成本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基因工程抗体作为一种新型抗体,具有分子小、成本低、可塑性强、易于批量生产等诸多优点,在农兽药残留检测领域...
- 李龙侯仁彭大鹏
- 文献传递
- 毒死蜱对大鼠脑区GST同工酶和微粒体GST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毒死蜱 (CPF)对大鼠不同脑区中GST α ,GST μ和GSTms活力和mRNA表达的影响 ,了解其作用的脑区选择性和同工酶特异性 ,并初步探讨氧化应激是否参与其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成对照组和 16 3mg kgCPF处理组 ,经口染毒 5d ,采用分光光度法 ,利用特异性的底物测定大鼠不同脑区中GST α ,GST μ和GSTms的活力及脑突触体丙二醛 (MDA)量 ;RT PCR分析CPF对不同脑区中GST α ,GST μ和GSTms的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CPF抑制大脑皮层中GST μ的活力 ,诱导脑干中GST α活力和小脑细胞浆中的GST的总酶活力 ,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在这个剂量下CPF未引起脑突触体膜MDA量的显著变化。RT PCR结果显示 ,CPF主要选择作用于小脑 ,诱导小脑的GSTYa2 ,GSTYb的mRNA表达 ,而对GSTms、mRNA则起抑制作用。结论 CPF对脑组织中GST的影响表现为脑区的选择性和同工酶种类的选择性 ,主要作用于小脑中的GST。
- 董杰李龙陈亮王斌王素青李涛石年
- 关键词:毒死蜱脑区基因表达
- 兽药小分子与生物识别元件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因不合理或违规使用兽药,导致兽药原型或代谢物在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体中残留,继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受体、抗体、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元件具有分子识别能力,根据其特性已发开了不同的检测方法,如免疫分析法、受体检测法及生物传感器法等方法,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的研究。由于分子识别元件是分析的主体,影响分析的选择性,因此不同识别元件与兽药相互作用的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广泛用于残留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药物与蛋白质之间、抗原与抗体之间、受体与配体之间等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笔者重点介绍了单链抗体(ScFv)、受体和适配体3种识别元件与兽药小分子之间的互作机制,主要分析生物识别元件与兽药结合部位形成的氢键、疏水性及关键氨基酸或碱基,在分子水平上探究药物与识别元件的机理和规律,从而找出影响识别元件与药物结合的关键因素,并对3种识别元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全面了解识别机制和体外进化,制备出亲和力更广的ScFv、受体、适配体提供理论支撑,为后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和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 吴双敏李龙侯仁陈玉霜彭大鹏
- 关键词:适配体同源建模分子对接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干预前后软骨藻酸对PC12细胞存活率及NO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干预前后软骨藻酸(DA)对PC12细胞存活率及其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PC12细胞的存活率;Greiss法测定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NO含量。L-NAME干预前,MTT实验分为对照组及0.0001、0.001、0.01、0.1、1.0μmol/L DA处理组;NO含量测定时分为对照组及0.01、0.1、1.0μmol/L DA处理组。L-NAME干预时,MTT实验及NO含量测定均分为对照组,单纯1.0μmol/L DA处理组,250、1000、2500μmol/L L-NAME+1μmol/L DA处理组。[结果]随着DA染毒剂量的升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0.01、0.1、1.0μmol/L DA作用PC12细胞24 h后,细胞培养基上清NO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AME浓度为1000、2500μmol/L干预时,PC12细胞存活率增加,NO生成减少。[结论]DA对PC12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以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NO生成增加;NOS抑制剂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明显抑制DA诱导PC12细胞NO生成增加。
- 李静胡雄飞李龙王晓宇(校对)
- 关键词:软骨藻酸一氧化氮PC12细胞NOS抑制剂
- 甲基毒死蜱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被引量:1
- 1995年
- 给大鼠iv171mg·kg ̄(-1)或ig684mg·kg ̄(-1)甲基毒死蜱(CM)后,血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和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CM经消化递吸收相半减期为13.2mm、吸收率(F)为17%。CM在体内呈全身分布,ivCM后的t1/2a为2min,t1/2β为1.74h,全身清除率为0.86L·kg ̄(-1)·h ̄(-1).大鼠iv171mg·kg ̄(-1)CM后,血,肾和辜丸中CM浓度的经时变化呈二项指数函数曲线规律,而在肺,肝,脾,心,脑,肌肉和脂肪中的变化则符合叠加指数函数规律。根据靶向指数。靶向系数和综合靶向系数判断,肺和脂肪是CM选择分布的主要部位。体外代谢研究表明。CM主要是在肝脏被代谢转化。肝细胞的可溶性胞浆和微粒体是主要的代谢转化场所。
- 李龙周正敏宋瑞琨刘毓谷
- 关键词:毒物代谢动力学微粒体
- 葛根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增值、迁移、黏附、分化以及以及体外促进皮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
- 目的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增值、迁移、黏附、分化以及以及体外促进皮肤血管生成机制方法 方法:将血管内皮祖细胞以25万/孔种于6孔板,待细胞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0,5,25,50,100,250mg/L)...
- 张国祥鲍远施佳李龙聂铭博张滋洋康皓
- 关键词:葛根素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再生
- 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在标准化辅助治疗后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在标准化辅助治疗后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至2022年6月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资料,根据标准化辅助治疗后是否服用卡培他滨(节拍治疗1年),分为卡培他滨组(78例)及对照组(82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随访记录服药期间的安全性数据,包括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入组160例患者,中位随访46个月,观察到28例复发事件,其中卡培他滨组4例,对照组24例。卡培他滨组PFS生存获益明显高于对照组(HR=0.32,95%CI:0.15~0.70,P=0.029)。卡培他滨相关的常见不良事件是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标准化辅助治疗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卡培他滨节拍化疗,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存获益;不良反应较轻,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下降。
- 姜熊李龙刘青旭晁腾飞
- 关键词:卡培他滨三阴性乳腺癌节拍化疗
- 苯嗪草酮单次给药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规律及其组织分布
- 2013年
- [目的]研究苯嗪草酮(metamitron)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规律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大鼠血液、组织、粪尿样品中苯嗪草酮原药浓度,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苯嗪草酮在雌、雄大鼠体内符合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一室模型。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半衰期为0.77h和0.69h,消除半衰期为7.34h和2.12h,参数消除率为0.78L(/h.kg)和2.59L(/h.kg),表观分布容积为10.75L/kg和8.33L/kg,药时曲线下面积为1594.07mg(/L.h)和975.36mg(/L.h);雄性药动学方程为C=8.79(e-0.39t-e-1.04t),雌性大鼠药动学方程为C=4.96(e-0.13t-e-2.01t)。大鼠灌胃苯嗪草酮4h后,在肝、心、脑脂肪中的浓度高于血清中的浓度,各组织的浓度最高值时的顺序依次是:肝>心>脑>脾>脂肪>肌肉>肺>肾>睾丸。大鼠通过粪便方式排出苯嗪草酮7d累积排泄量占总剂量的71.44%,尿液为8.91%。[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苯嗪草酮经灌胃吸收迅速,消除较快,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通过粪便方式排出体外。
- 张康程桂红李龙
- 关键词:苯嗪草酮毒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