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文双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病理
  • 3篇影像
  • 3篇临床病理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
  • 3篇免疫表型
  • 3篇表型
  • 2篇细胞癌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免疫表型分型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易位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肝细胞
  • 1篇原发性肝细胞...

机构

  • 7篇广州市第一人...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广东食品药品...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珠海市妇幼保...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湛江中心人民...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内江市第二人...
  • 1篇遂宁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丁文双
  • 3篇刘卫平
  • 2篇徐向东
  • 2篇杨蕊梦
  • 2篇张文燕
  • 2篇赵莎
  • 2篇赖胜圣
  • 2篇王健超
  • 1篇廖殿英
  • 1篇阎静
  • 1篇要文青
  • 1篇李琳
  • 1篇耿宁
  • 1篇邹艳
  • 1篇左卓
  • 1篇刘国荣
  • 1篇陈少红
  • 1篇高立敏
  • 1篇刘虔铖
  • 1篇赵越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广州医药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复习11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合国内外PBL文献报道,分析PBL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及EB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10例PBL患者血清HIV抗体均阴性。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57岁。结外累及10例,淋巴结1例。中线部位病例5例(鼻咽鼻窦3例,口腔2例)。根据组织学特点,6例为口腔黏膜型,5例为伴浆细胞分化型;11例瘤细胞表达CD138和MUM–1,均不表达CD20和CD3ε,Ki–67阳性指数为80%;EBER1/2原位杂交阳性5例。5例进行免疫球蛋白IgH/IgK基因重排分析,均检出克隆性重排。结论本组多数患者无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死亡病例多为EBER阴性、Ⅳ期;肿瘤细胞主要呈免疫母样/浆母细胞样、可见浆细胞样细胞,具有浆细胞肿瘤免疫表型;PBL与浆细胞肿瘤鉴别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病例积累。
李芬丁文双左卓耿宁杨槐刘秀兰王健超要文青刘卫平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表型分型
骨髓活检在不明原因发热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BMB)在不明原因发热(FUO)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以发热待诊行BMB的患者349例,符合纳入标准者131例。结果 31例FUO患者的BMB检查阳性(23.7%),大多数为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5/31,80.6%),余为感染性疾病(6/31,19.4%)。32例临床病因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BMB阳性率为78%(25/32),59例临床病因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BMB阳性率仅10.2%(6/59)。除外感染性肉芽肿病变(如结核)和黑热病,多数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BMB病理表现无特异性。单因素分析发现B症状(除发热外)、肝大、脾大、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总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LDH升高对BMB具有预示作用。多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具有独立的预示作用。结论 BMB是FUO的血液系统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手段。B症状、肝脾大、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总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可作为FUO诊断中BMB的应用指征,而血小板计数降低具有独立的预示价值。
李琳邹艳张文燕吴霞丁文双赵莎刘卫平
关键词:骨髓活检不明原因发热
卵巢原发伴MYC基因易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2019年
卵巢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多属于继发性肿瘤,原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少见,现报道1例卵巢原发伴有MYC基因易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1年前行B超检查发现左侧附件区近子宫实性占位病变,大小25 mm×18 mm,右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偶有下腹胀痛,无异常阴道流血及流液。患者15年前因右侧乳腺癌行“右侧乳腺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未化疗。
丁文双李秀博
关键词: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
腹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腹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20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FDCS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重点观察及评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数量、密度/信号、强化模式及有无转移。结果:13例FDCS中:①5例为典型FDCS,均来源于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结内),其中3例为单发,2例多发(2个病灶);8例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L-FDCS)(结外),其中6例病灶位于脾脏(均为单发),2例病灶位于肝脏(单发)。②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12例为圆形或卵圆形,仅1例来源于腹部肠系膜淋巴结FDCS为分叶状。③10例FDCS内见囊变、坏死区,1例伴有钙化,2例脾脏来源FDCS合并出血;④肿瘤实质部分CT或MR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10例病灶(10/13)进一步强化,3例病灶(3/13)强化程度稍减退;⑤1例肠系膜淋巴结来源FDCS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结论:腹部FDCS多起源于淋巴结内或肝、脾,影像上多为单发、境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伴“渐进式强化”增强模式。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影像学表现的病例,应联想到该病的诊断。
吴喆张婉丽赵越阎静陈婧邓颖诗丁文双杨蕊梦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肉瘤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组织制作成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包埋切片(穿刺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分析乳腺病理冰冻切片确诊率,误诊率以及延迟诊断情况。结果 84例乳腺肿瘤患者中,乳腺病理冰冻切片确诊82例,诊断率为97.62%(82/84),其中恶性肿瘤61例,良性肿瘤20例,延迟诊断1例,误诊2例,为假阴性,误诊率为2.38%。结论冰冻切片诊断技术的确诊率高,对手术中确定乳腺肿瘤性质以及确定手术方案具有重大意义,是降低误诊的可靠方式。
丁文双严青柏艳芳李秀博
关键词:乳腺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
CT影像组学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扫描期相及ROI勾画策略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CT扫描期相及感兴趣区(ROI)勾画策略对影像组学方法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核分级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具有完整4期CT扫描图像(平扫期、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且经病理证实为ccRCC的13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96例为低级别(Fuhrman 1级和2级)ccRCC,41例为高级别(Fuhrman 3级和4级)ccRCC。在每期图像中选取肿瘤最大层面,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勾画出病灶最大层面的2D-ROI并获得全瘤3D-ROI,并使用Pyradiomics软件分别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22种特征选择方法和8种分类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并构建了176个分类模型,使用五折交叉检验法验证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3D-ROI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低核级ccRCC的前5个最大AUC的平均值及相应诊断符合率的平均值高于基于2D-ROI的影像组学模型。基于平扫期的影像组学模型的前5个最大AUC的平均值优于其它3个期相。在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CT图像上基于3D-ROI的组学模型的最大AUC分别为0.822、0.732、0.742和0.780,基于2D-ROI的组学模型的最大AUC分别为0.738、0.692、0.710和0.674。结论: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ccRCC核分级推荐选用平扫图像和全瘤3D-ROI。
徐向东罗诗维韦瑞丽张婉丽姚旺丁文双庞欣蕊王晔杨蕊梦赖胜圣
异常表达CD56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异常表达CD56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0例异常表达CD56的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IgH和IgK基因重排检测。结果10例CD56+DLBCL,男性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6岁,均为结外病变,且消化道受累多见(5/10)。浸润的细胞以中心母细胞样细胞(7/10)为主,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可见凋亡(10/10)及肿瘤性坏死(4/10)。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CD79α,同时表达CD56,Hans分型5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5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9/10表达bcl-6,Ki-67阳性指数高(60%~100%)。肿瘤细胞均不表达CD3ε、CD138和颗粒酶B。7例行EBERl/2原位杂交均为阴性。6例行基因重排检测,检出IgH及IgR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条带分别为4例及3例。8例获随访结果,2例确诊后5~13个月死于疾病进展,6例经治疗后存活8~60个月。结论DLBCL异常表达CD56少见,多累及结外部位,常伴bcl-6表达及较高增殖活性,患者对化疗反应敏感。CD56在DLBCL异常表达的机制及预后意义尚不清楚,需积累病例进行研究与评价。
王健超张文燕丁文双高立敏严嘉琦廖殿英赵莎刘卫平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骨髓有无肿瘤侵犯,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本报道中1例为97岁女性,临床以皮肤瘀斑结节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真皮内弥漫浸润,不侵犯表皮,细胞中等大小,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另1例为69岁男性,临床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呈中等大小的母细胞样,核仁明显。2例免疫表型均表达CD123、CD4、CD56、TDT,不表达B系、T系淋巴细胞及髓系标志物,肿瘤均累及骨髓。结论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肿瘤,临床常以皮肤病变或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过程具高度侵袭性,通常伴有骨髓侵犯。该肿瘤需与具有母细胞形态的淋巴系肿瘤和白血病相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信息、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李春艳方雅兰刘国荣常丽君陈少红丁文双
关键词:皮肤淋巴结免疫表型
MSCT增强扫描期相及VOI的选择在基于影像组学方法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价值
2023年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四期增强扫描单一/不同期相及不同容积感兴趣区(VOI)的选择,在术前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8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并行术前MSCT四期增强扫描的患者,其中包括47例MVI阳性患者和41例MVI阴性患者。在MSCT增强扫描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中手动逐层勾画肿瘤ROI,获得瘤体容积感兴趣区VOI(Vt),然后基于计算机自动膨胀算法将Vt外扩10 mm获得瘤体及瘤周VOI(Vt+Vp)。使用Pyradiomics软件分别从Vt和Vt+Vp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随后采用15种特征选择方法和10种分类器构建150个预测模型,并通过十折交叉检验以验证模型的效能。使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效能,并比较性能最优的前三个预测模型。结果MSCT四期增强扫描图像中预测HCC MVI状态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门静脉期的表现优于其它期相及各期相的不同组合,其中最大的AUC值在Vt和Vt+Vp两种ROI中分别为0.768和0.782。此外,基于Vt+Vp的影像组学模型对MVI的预测效能优于基于Vt的影像组学模型,基于Vt+Vp性能最优的预测模型的AUC值、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0.782、0.728、0.745和0.705。结论采用影像组学方法术前无创性预测HCC MVI状态首选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ROI首选瘤体联合瘤周10 mm区域。
徐向东张婉丽梁芳蓉丁文双刘虔铖赖胜圣
关键词:肝细胞癌计算机断层扫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