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博

作品数:13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3篇阔叶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有机碳
  • 2篇松林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林隙
  • 2篇酶活性
  • 2篇阔叶红松
  • 2篇阔叶红松林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2篇红松林
  • 1篇倒木
  • 1篇电源
  • 1篇断电
  • 1篇演替

机构

  • 8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赤峰学院

作者

  • 12篇李少博
  • 6篇段文标
  • 6篇陈立新
  • 4篇段玉玺
  • 4篇王伟峰
  • 4篇王博
  • 2篇李晓晶
  • 2篇张玉双
  • 2篇孙双红
  • 1篇刘云超
  • 1篇刘少冲
  • 1篇张立欣
  • 1篇宋志韬
  • 1篇李刚
  • 1篇张超
  • 1篇梁薇薇
  • 1篇李帆帆
  • 1篇段文靖
  • 1篇李亦菲
  • 1篇李少然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冷杉林林隙内倒木腐烂等级及其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为揭示倒木腐烂等级及其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谷地云冷杉林由倒木形成的林隙内不同腐烂等级倒木形成的3种微立地(丘顶、坑底和倒木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p H值)和化学计量特征(C/N、N/P和C/P)的差异.结果表明:倒木腐烂等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显著,而倒木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其影响显著.除土壤饱和持水量外,倒木下的其他土壤物理性质均最好,坑底最差;随着倒木腐烂等级的上升,除有效磷外的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3种微立地中,坑底土壤养分含量最低,pH最高;随倒木腐烂等级的上升,3种微立地浅层土壤C/N、N/P和C/P下降,而丘顶和坑底深层土壤C/N上升,N/P和C/P下降,C/P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效磷的一致.综上,随倒木腐烂等级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且不同类型微立地之间差异明显,其中坑底始终最低.
段文标曲美学陈立新张玉双李少博段文靖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化学计量
一种便携式植被调查样方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林业地表采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植被调查样方器,包括主支脚、第二支脚、第三支脚、第四支脚和边绳,边绳以四个支脚为角点围成方形区域,所述的四个支脚的形状相同,各支脚的横截面均为四分之一圆,四个支脚拼合...
李少博段玉玺王伟峰刘宗奇刘源王博李晓晶
温带森林凋落物叶和土壤浸提液对红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
2012 年6 月和9 月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和枫桦红松混交林3 种林型内,分别采集红松、椴树、枫桦林地上当年凋落的枯叶及其枝条上当年生的鲜叶以及0-10cm土样,经风干、粉碎(研磨)、过筛、...
李少博
农业用水溶性肥料颗粒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用水溶性肥料颗粒,属于农业领域。所述农业用水溶性肥料颗粒包括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颗粒状内芯、设置在所述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颗粒状内芯外的多种微量元素层、设置在所述多种微量元素层外的磷酸铵层、设置在所述磷...
张玉双李少博段文标陈立新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比例外源有机物与温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二者与土壤有机碳的生态联系。[方法]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样地内收集的红松枯叶、椴树和枫桦枯叶(阔叶枯叶)作为外源有机物,通过实验室培养法,在恒温箱内模拟了红松枯叶和不同添加比例的阔叶枯叶在不同培养温度(25、30、35℃)和培养时间(5、10、20、35、60、90 d)的矿化过程,利用碱液吸收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土壤CO_2的释放量,计算了其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分析了其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结果]培养温度为25、35℃时,混合添加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3个培养温度下,添加枯叶对土壤矿化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最优。[结论]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受添加外源有机物的种类、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陈立新李刚刘云超段文标段文标孙双红李帆帆李少博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枯叶温度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被引量:28
2016年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在进展演替过程中(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土壤各发生层(A1、B和C层)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进展演替中A1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B和C层。而在A1层中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发展阶段较形成阶段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随着演替阶段的进行呈递减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与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此外,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达到显著相关,与溶解性有机碳不显著相关。而蔗糖酶与3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特征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肥力水平。
孙双红陈立新李少博段文标刘振花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演替阶段活性有机碳
一种植物生长过程监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植物生长过程监控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电源存储模块、电路控制板、数据存储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箱体的上端通过立杆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箱体的上端还通过旋转电机连接有高清摄像头,...
王伟峰段玉玺李少博王博
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灌木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灌木生物量是评价植被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不同灌木类型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对指导荒漠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毛乌素沙地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3种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灌木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标准株整株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均为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在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其比例方面,3种沙生灌木均表现为茎﹥根﹥叶,但各器官分配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植物含水率方面,杨柴和柠条锦鸡儿两种灌木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叶﹥根﹥茎,而油蒿则表现为根﹥茎﹥叶。3种灌木除叶片外(R2=0.45),整株(R2=0.74)和根(R2=0.66)的含水率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而茎(R2=0.86)的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沙生灌木在形态结构和水分调节利用方面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生境,但其长效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伟峰段玉玺李少博张立欣王博刘宗奇
关键词:柠条锦鸡儿油蒿杨柴生物量土壤含水量
库布齐沙漠东部不同生物结皮发育阶段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被引量:13
2019年
以流动沙地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库布齐沙漠东部固定沙地上不同发育阶段生物结皮藻类结皮和地衣结皮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结皮发育对荒漠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土壤CO_2排放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128.5 mg·m^(-2)·h^(-1))>藻结皮(70.2 mg·m^(-2)·h^(-1))>流动沙地(48.2 mg·m^(-2)·h^(-1)),CH_4吸收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30.4μg·m^(-2)·h^(-1))>藻结皮(21.2μg·m^(-2)·h^(-1))>流动沙地(18.2μg·m^(-2)·h^(-1)),N_2O排放通量大小为地衣结皮(6.6μg·m^(-2)·h^(-1))>藻结皮(5.4μg·m^(-2)·h^(-1))>流动沙地(2.5μg·m^(-2)·h^(-1)).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季显著大于非生长季;CH_4和N_2O季节变化差异不显著,前者生长季吸收大于非生长季,后者非生长季排放大于生长季.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是影响温室气体通量的重要因素,环境水热因子是影响土壤CO_2排放的关键因子,但CH_4和N_2O通量对水热因子的变化不敏感.随着植被恢复和生物结皮发育,荒漠土壤温室气体累积通量的不断增大导致其百年尺度的全球增温潜势亦显著提高,依次为地衣结皮(1135.7 g CO_2-e·m^(-2)·a^(-1))>藻结皮(626.5 g CO_2-e·m^(-2)·a^(-1))>流动沙地(422.7 g CO_2-e·m^(-2)·a^(-1)).
王博段玉玺王伟峰刘宗奇李晓晶刘源李少博郗雯
关键词: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结皮温室气体
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及酶活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林结构的配置、不同林龄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两者的关系,寻找最佳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的配置方式。[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牧场防护林和无林草牧场(对照)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林龄为15年距林带0 m处,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胡敏酸碳组分、富里酸碳组分和胡敏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等测定指标均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0.26%、120.97%、73.76%、139.84%、51.80%、85.00%、42.17%、94.65%、53.77%、49.81%;与带状、疏林状草牧场防护林相比,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除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外,以上10个测定指标中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对于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脲酶等测定指标在林龄为1~5年时随其增大而增加,5~15年缓慢降低,15年后下降速度增大;距离林带5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素、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距离防护林0 m和100 m,且100 m处较0 m处低,其它测定指标基本上随距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距离防护林带100 m处时,部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改良效益基本消失。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酸与蛋白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里酸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素与蔗糖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龄为5年的网格状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等最佳;对防护林及其多数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酶活性升高的分析表明,网格状防护林的带间距应小于200 m。
陈立新李刚李少博宋志韬段文标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