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太兵
-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肝素酶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CD44v6和肝素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NSCLC侵袭、转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17例NSCLC组织及其中62例患者癌旁正常肺组织中CD44v6及肝素酶的表达情况,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D44v6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7%(64/11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8%(3/62)];肝素酶在NSCLC中的表达率为86.3%(101/117),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7.7%(11/62)];CD44v6在NSCLC中的表达与肝素酶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CD44v6和肝素酶与NSCLC的侵袭转移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可能对判断NSCLC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邓太兵黄万秀唐凤鸣
- 关键词:肝素裂合酶肿瘤转移CD44V6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nRNP B_1和CD44的联合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B1(hnRNP B1)和CD4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nRNP B1和CD44表达,分析hnRNP B1和CD44的联合表达与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nRNP B1和CD44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8.18%和52.27%。hnRNP B1高表达且CD44低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高(59.607±4.092)月;hnRNP B1低表达且CD44高表达组,平均生存时间最低(21.357±3.545)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nRNP B1与CD44联合检测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 邓太兵李为民莫显明刘伦旭刘丹蒲蓉陈勃江徐炼
- 关键词:CD44非小细胞肺癌
- Krüppel样因子相关microRNAs在肺癌中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肺癌作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尽管近年来肺癌在多学科精准医疗诊治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但关于其转移和治疗耐药等方面仍未完全阐明,因此,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至关重要。Krüppel样因子(KLFs)家族成员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凋亡、肿瘤干细胞调节等密切相关。MicroRNAs(miRNAs)在Krüppel样因子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失控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miRNAs的上调或下调可以激活或抑制不同KLFs,发挥不同生物学作用。本研究对近年来KLFs相关miRNAs在肺癌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寻找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 龚海英何芳黄语嫣庞敏姜永杰(综述)蒋莉蒋莉
- 关键词:肺癌MICRORNAS增殖迁移凋亡
- 自膨式金属支架对恶性气道疾病的疗效及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SEMS)治疗恶性气道疾病的疗效及影响支架置入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2020年2月—2022年6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恶性气道疾病患者,根据CSCO指南对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行SEMS置入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3.0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恶性中央气道狭窄(malignant central airway obstruction,MCAO)40例和恶性气管食管瘘(maligna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MTEF)14例;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其次为肺鳞状细胞癌;合并肺炎的患者占87%,痰培养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次为真菌。共置入支架58枚,其中直筒支架42枚、Y型支架16枚;支架置入后,气道狭窄程度较支架置入前明显改善,气促分级明显低于支架置入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明显高于支架置入前(P<0.05);SEMS置入后症状改善率为94.4%;3个月后总生存率为70.4%。多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浓度[OR=1.011,95%CI(1.001~1.020),P=0.016]为SEMS置入3个月后恶性气道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OR=0.883,95%CI(0.781~0.997),P=0.045]为保护性因素。结论SEMS在恶性气道疾病姑息性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支架置入前感染的有效控制、营养状况的改善对术后生存有利。
- 青刚邓太兵刘婷刘文良付庆萍蒋鲜许郭华白裕英郭述良
- 关键词:气管肿瘤气管食管瘘自膨式金属支架
- 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对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预后的评估价值
- 2022年
- 目的分析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对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150例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不可切除Ⅲ期NSCLC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该院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50例为健康对照组和临床分期Ⅰ~Ⅱ期NSCLC患者149例作为早期NSCLC组。提取并纯化3组循环血清外泌体,检测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不可切除Ⅲ期NSCLC组完成同步放化疗2周后根据其治疗反应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随访2年,记录不可切除Ⅲ期NSCLC组死亡和存活情况。结果健康对照组、早期NSCLC组、不可切除Ⅲ期NSCLC组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9(0.81,1.21)、1.22(0.94,1.64)和1.62(1.23,2.41),不可切除Ⅲ期NSCLC组患者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早期NSCL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2(0.96,2.36)和1.75(1.33,2.41),未缓解组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1.21时是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循环血清外泌体circSATB2相对表达水平对于预测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的敏感性和随访2年的生存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白裕英青刚邓太兵黄万秀张欣吴娱
- 关键词:外泌体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 喷他佐辛联合咪达唑仑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联合咪达唑仑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RD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咪达唑仑组(对照组,50例)和咪达唑仑+喷他佐辛组(治疗组,5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和肺顺应性),血气分析指标(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丙二醛)进行观察。结果治疗24 h后2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2组患者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24 h后,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rs)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均<0.05)。在治疗24 h后,2组患者血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与治疗组相比较,对照组患者血中MDA水平和SOD活性变化更显著(P<0.05)。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咪达唑仑和喷他佐辛相关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咪达唑仑联合喷他佐辛进行镇静和镇痛,可以更加有效的改善ARDS患者氧合功能和肺顺应性以及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同时表明在ARDS患者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喷他佐辛和咪达唑仑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
- 黄万秀陈红梅邓太兵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喷他佐辛咪达唑仑应激反应
- 多西他赛化疗前后IL-8在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 2017年
- 目的 :研究并探讨多西他赛化疗前后白细胞介素-8(IL-8)在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未经化疗的46例行乳腺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组织标本,所有标本均予以原代细胞培养后形成稳定的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株,每一个细胞株传代培养后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细胞株不予以任何处理,观察组细胞株予以多西他赛处理24 h(20 ng/mL),两组细胞分别提取其m RNA后进行分析基因表达谱并筛选差异基因,进而予以PCR和蛋白质电泳检测两组细胞中IL-8的表达水平,观察与比较两组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多西他赛化疗后其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予以多西他赛化疗后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IL-8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化疗后IL-8在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这种表达变化可能与乳腺癌的化疗效果和化疗药物耐药性相关。
- 杨蕙嘉任章霞李凡邓太兵
- 关键词:乳腺肿瘤多西他赛
-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心衰患者呼吸道感染相关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探究心衰患者呼吸道感染与IL-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心衰患者146例,根据是否合并呼吸道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76例和非感染组7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IL-6基因的两SNPs位点rs1800795和rs1800796进行基因分型,观察两SNPs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组间的分布特征;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多态位点与心衰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IL-6基因rs1800795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80079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800795位点的GG、GC、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急性期与恢复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中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在恢复期中GC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急性期;在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布结果中,急性期中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恢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基因中rs1800795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心衰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位点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风险基因位点。
- 钟奇超郭俊林邓太兵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单核苷酸多态性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
- 肺结节良恶性概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024年
- 目的通过分析肺结节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筛选影响肺结节良恶性的因素,并建立及验证预测模型,为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肺结节患者1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建模组773例,验证组387例。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良恶性概率预测模型。验证并比较本研究模型与传统经典模型Mayo模型、Brock模型、VA模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模型之间的预测性能。结果性别、年龄、肺癌家族史、结节质地、结节直径、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钙化征、细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为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本研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6)高于Mayo模型(0.604)、Brock模型(0.447)、VA模型(0.569)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模型(0.677),其预测敏感度为86.10%,特异度为73.7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能优于传统经典模型,对临床医生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黄语嫣邓太兵庞敏姜永杰蒋莉
- 关键词:肺肿瘤
- CD4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09年
- CD44是黏附因子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它与透明质酸等结合,介导淋巴细胞归巢到外周淋巴组织、参与免疫反应、造血、发育、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D44的异常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发展及预后等关系密切。本文就CD44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邓太兵李为民
- 关键词:CD44非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