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旻

作品数:11 被引量:24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生态
  • 4篇遥感
  • 4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遥感监测
  • 2篇生态安全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地
  • 1篇地表水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舆情
  • 1篇舆情监控
  • 1篇预警
  • 1篇生态保护
  • 1篇生态功能区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遥感
  • 1篇生态环境遥感...
  • 1篇生态系统管理

机构

  • 1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11篇杨旻
  • 8篇蔡明勇
  • 6篇侯鹏
  • 6篇翟俊
  • 5篇李静
  • 4篇肖如林
  • 3篇刘慧明
  • 2篇付卓
  • 2篇申文明
  • 2篇王桥
  • 2篇曹飞
  • 1篇曹巍
  • 1篇刘晓曼
  • 1篇周旭
  • 1篇殷守敬
  • 1篇肖桐
  • 1篇高彦华
  • 1篇刘思含
  • 1篇万华伟
  • 1篇王洪亮

传媒

  • 4篇环境与可持续...
  • 3篇地理研究
  • 2篇2016中国...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沿海不透水地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海岸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其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人类对该区域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海岸带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是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和过渡带,长期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遥感获取的区域不透水地表分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海岸带10km缓冲区内不透水地表扩展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占补关系发现:(1)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面积持续增加,与经济和人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相比人口密度,沿海各县GDP密度与区域地表不透水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9年间,沿海地区GDP密度明显提升,沿海各县平均增加了2986.8万元/km^2。人口密度平均增加了181人/km^2;(2)从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包括新增不透水地表和不透水率增加。新增不透水地表主要以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为主。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制约,例如地形、海拔、坡度等因素;(3)本研究选取的七个典型区海岸带不透水地表扩展均以占用耕地为主,但在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不透水地表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南部的三个典型区(北部湾、海峡西岸、珠三角)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占用生态用地强度高于北部三个典型区(京津唐、辽东湾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这主要由于这些区域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而引起。在未来的海岸带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本底的区域差异,进而寻求更合理的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
翟俊肖桐杨旻孙晨曦
关键词:海岸带生态用地
江西省水源涵养量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稳定而又良好的水源涵养量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迄今为止,国内开展水源涵养功能监测与评估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和不同土壤特性下的水源涵养量的计算,有关省域尺度的水源涵养量变化监测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区,采用降水贮存量法结合遥感技术,基于研究区降水量和植被度指数数据,监测分析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在2010-2015年间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0-2015年间,江西省水源涵养量的整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整体略有小幅降低。
曹飞肖如林付卓殷守敬杨旻蔡明勇
关键词:水源涵养遥感
论自然保护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82
2017年
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地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是合理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以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辨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空间缺失,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保障需求提出生态保护管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488.42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51.38%。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森林、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三种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371.24万k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6.0%。2000-2010年,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构成整体稳定,对保护生态空间稳定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之间有少量转化,不同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转换特征略有差异。(2)综合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和重要区总面积为321.4万km^2,占区域国土总面积的66.02%。森林、草地和灌丛生态系统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主体。2000-2010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改善,但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无明显变化。(3)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的31.7%没有在自然保护地内,是今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自然保护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面向国家生态安全构建和保障需求,迫切需要基于国家治理模式、建立最严格保护制度,提高自然规律认知水平、强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完善分类分区管理、强化自然保护地管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协同保护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综合监管、严格生态损害责任追究。
侯鹏杨旻翟俊刘晓曼万华伟李静蔡明勇刘慧明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
巴尔喀什湖近30余年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20世纪中后期,伊犁—巴尔喀什湖流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巴尔喀什湖的水量、水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中哈两国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巴尔喀什湖自1977年以来面积及湖岸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巴尔喀什湖近三十余年变化的主要原因。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自1977年以来巴尔喀什湖面积呈现明显萎缩后略有恢复的变化过程。1977年到1998年的21年间湖面萎缩明显,共减少594km^2,平均每年减少约28.3km^2。1998年后湖面积有所回升,但至今湖面积相较1977年仍减少279km^2。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巴尔喀什湖面积变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对湖面积变化存在一定影响,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了巴尔喀什湖水位的变化过程。此外,湖岸变化的监测结果表明,湖面西部有向北推移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伊犁河由南面汇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使西部湖面向北推进。东部主要由其他河流补给,湖面萎缩较明显。
高彦华王洪亮周旭周春艳杨旻
关键词:遥感监测
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框架与指标方法被引量:53
2018年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诸多区域生态管理制度不断实践基础上,面对中国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复杂关系,继承和创新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如何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服务于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管理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区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案例的不足,基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认知,围绕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以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作用为主要出发点,提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方法。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以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内容主线,通过多维度时空尺度拓展,耦合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内外、实施前后的生态状况变化,综合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和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的作用。进而,可以关联分析可能引起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状况变化的管控政策、制度和其他间接驱动因素,评估政策实施成效评估。实证上选择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和广东省严格控制区为案例进行了讨论。
侯鹏王桥杨旻李静翟俊蔡明勇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针对尼泊尔8.1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破坏,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在Ⅸ级、Ⅷ级烈度区内,采用面向对象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交互方式,结合野外地面实地调查,通过灾前、灾后等多期卫星数...
杨旻肖如林李静蔡明勇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卫星数据
文献传递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被引量:90
2015年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客观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状况,不仅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问题。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和趋势,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成为关系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框架模式和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和挑战等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和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综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等概念和内涵,讨论和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国际组织和政府实施的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分析归纳为"生态压力—政策响应"、"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服务价值—自然益惠"、"综合状况—变化趋势"等四种评估框架模式。但是,面对多元、综合、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交互关系的评估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构建、观测技术方法集成和数据同化、时空尺度选择和确定的协同等科学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发展趋势和挑战。
侯鹏王桥申文明翟俊刘慧明杨旻
关键词: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生态系统管理
成都市城市热岛与地表水热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本研究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与影响城市热岛的地表关键水热参数及变化开展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随着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不透水地表面积显著增多,主要以侵...
翟俊侯鹏蔡明勇杨旻
关键词:城市环境热岛效应地表水
文献传递
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联动监控技术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联动监控技术方法。该方法面向环境管理部门在及时、准确掌握网络上环境舆情情况的工作需要,首先利用网络舆情搜索平台及时主动地发现互联网上的环境舆情信息,然后针对发现的重点舆情,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深入的舆情遥感监测与核查,编制相关监测报告并上报管理部门,辅助管理部门进行环境监管。该技术方法链接了传统的基于互联网的舆情监控业务与基于遥感的环境监测业务,构建成了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监控与遥感核查的主动式、一体化联动工作机制,为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效的舆情监控服务。
肖如林曹飞蔡明勇杨旻申文明侯鹏李静
关键词:舆情舆情监控遥感网络搜索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被引量:48
2018年
自2000年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概念以来,历时17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相关配套政策,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依据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岛中部山区在2001年成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较早实施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管控区域之一。本文以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统计数据,集成地统计学和生态评估模型模拟方法,以生态系统格局、植被长势、服务功能为主要评估内容,通过时空尺度拓展和多维时空对比分析,探讨了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成效。结果发现:(1)2013年功能区森林面积占比为84.5%,显著高于海南岛平均水平。1990-2013年功能区内建设用地逐渐增加。2010年功能区实施后,人类活动强度仍然呈现持续增加态势,面积比例从0.5%增加到0.8%,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和耕地开垦。(2)功能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明显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总体上略有增加,但是不同时间段的波动变化明显,特别是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功能区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为51.78万m2/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3)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明显要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表现出剧烈波动、稳定性较差。功能区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为1.95万t/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4)功能区人类扰动指数明显小于功能区外部,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明显偏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区平均人类扰动指数为0.3664,比功能区外部低0.1152。1990-2013年功能区外部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为0.0152,�
侯鹏翟俊曹巍杨旻蔡明勇李静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