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少华
- 作品数:43 被引量:338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宁波市大气污染物暴露与肺癌发病及死亡灰色关联定量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定量评价宁波市大气污染与人群肺癌发病及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2013年宁波市居民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及2001-2013年宁波市大气污染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污染物与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度,并对大气污染物导致肺癌的潜伏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SO_2及NO_2对宁波市居民肺癌发病及死亡影响最大。2003-2007年SO_2浓度变化序列对2008-2012年肺癌死亡率参考序列影响最大,关联系数为0.86,潜伏期为4年;2002-2006年NO_2浓度变化序列对2008-2012年肺癌死亡率参考序列影响最大,关联系数为0.87,潜伏期为5年;2003-2007年PM10浓度变化序列对2008-2012年肺癌死亡率参考序列影响最大,关联系数为0.85,潜伏期为4年;2006-2010年烟尘比较序列对2008-2012年肺癌死亡率参考序列影响最大,关联系数为0.92,潜伏期为1年。结论 SO_2及NO_2是宁波市居民肺癌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影响指标,其致肺癌潜伏期分别为4年及5年。
- 钱旭君贺天锋谷少华刘起勇许国章沈月平
- 关键词:肺癌大气污染物灰色关联分析
-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滞后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收集宁波市2009-2014年人群死亡和气象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结果宁波市2009-2014年日均气温与总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呈L型,26℃为最适宜温度。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9037例(95%CI:19181-38074),占总死亡的13.39%(95%CI:9.19%-17.4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27088例和1977例,归因分值分别为12.49%和0.91%。结论无论高温或低温均与人群死亡增加相关,低温的归因风险更大。
- 谷少华贺天锋陆蓓蓓徐倩倩梅秋红张思恒
- 关键词:气温
- 宁波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流感样病例的时间序列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宁波市大气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FPM_(10))及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的浓度对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2014-2016年的大气颗粒物PM_(10)及PM_(2.5)的浓度与同期流感样病例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计算相应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AR%)以评估污染物对流感样病例发病的急性效应。结果两种颗粒物浓度均与流感样病例发病数呈正相关,单污染物分析中,两种大气颗粒污染物均会造成短期内的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且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滞后性和收获效应,其中PM_(10)产生的效应AR%值要高于PM_(2.5),滞后0~7 d的累积AR%值分别为5.13%(95%CI:2.94%~7.37%,P<0.001)和2.52%(95%CI:-0.75%~5.90%,P=0.139)。而双污染物分析中,调整其他气态污染物后,PM_(10)与流感样病例之间的关联强度发生改变,PM_(2.5)仅在纳入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NO_2)后引起滞后0~7 d的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结论颗粒物PM_(10)及PM_(2.5)浓度的升高会引起同期流感样病例发病的增加。
- 王思嘉廖青易波陈奕劳旭影谷少华许国章聂绍发
- 关键词:PM10PM2.5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方法
- 宁波市城区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宁波市城区不同季节的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联。方法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收集2014—2016年宁波市城区4家综合性医院的哮喘门诊资料,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数据分别由宁波市气象台和环境监测中心提供。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不同季节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系。结果 2014—2016年共报告宁波市城区哮喘患者45 184例,日均41.23例。宁波市大气PM_(2.5)年平均浓度为(43.12±26.40)μg/m^3;冬季最高,为(65.27±34.51)μg/m^3;夏季最低,为(27.34±12.70)μg/m^3。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全年、夏季和冬季当日哮喘门诊人次分别增加1.14%(95%CI:0.48%~1.81%)、2.40%(95%CI:0.22%~4.63%)和1.37%(95%CI:0.28%~2.48%)。夏季男性受到的影响大于女性(P<0.05);冬季<65岁人群受到的影响较明显(P<0.05)。在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NO_2后,夏季PM_(2.5)浓度对哮喘门诊量的影响有所增强(P<0.05)。结论夏季和冬季大气PM_(2.5)污染可能增加哮喘门诊量,NO_2可能与PM_(2.5)存在协同作用。
- 葛挺张良王辉谷少华叶健魁王爱红褚梦迪陆蓓蓓
- 关键词:PM2.5哮喘门诊量
- 济南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高温健康脆弱性比较研究
- 2014年
- 目的:比较济南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高温健康脆弱性特征的差异,为制定适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济南市环城高速内抽取8个社区(村)(中心区和边缘区),再采用偶遇抽样抽取≥16岁居民共801人,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两地区居民有关高温健康脆弱性的健康医疗、社会联系、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居住环境及工作环境7个维度的23个指标数据,采用等权加和方法计算各维度评分(评分范围为0~1,越接近1表示脆弱性越大)。结果济南城市边缘区居民有关高温健康脆弱性的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和工作环境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0.42、0.63、0.55和0.62,高于城市中心区居民的0.41、0.51、0.26和0.41;城市中心区居民在居住环境、社会联系和健康医疗维度评分分别为0.57、0.49和0.31,高于城市边缘区居民的0.50、0.46和0.25。表明中心区居民对居住环境、健康医疗状况和社会联系维度脆弱性较高,边缘区居民对高温认知行为、经济情况、生活资源和工作环境则较为欠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范围地理尺度内(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居民的高温健康脆弱性特征具有差异,因此在制定高温适应措施时应更具区域针对性。
- 万方君辛正周琳白莉王永明谷少华刘守钦李萌萌桑少伟张济刘起勇
- 关键词:高温脆弱性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
- 宁波市2011-2014年中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暑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筛选中暑脆弱人群。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宁波市2011-2014年中暑报告病例信息。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利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宁波市2011-2014年共报告中暑病例4 415例,死亡1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4.51/10万,死亡率0.04/10万;其中报告轻症中暑4 074例(92.28%),重症中暑341例(7.72%),总中暑病死率0.29%,重症中暑病死率3.81%。宁波市中暑报告病例集中在6~8月,各区县中暑报告发病率差异较大,最高为44.47/10万,最低为0.30/10万。中暑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男性(16.57/10万)高于女性(12.37/10万)。男性和女性重症中暑占总病例的比例分别为10.61%(273/2 573)和3.69%(68/1 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6,P<0.05);因中暑死亡病例中,男性共11例,其中6例集中在35~44岁年龄组;女性共2例,年龄均≥65岁。结论宁波市中暑高发,老年人和男性是中暑高危人群,建议关注脆弱人群,尤其是中年男性高温时期的身体健康,完善中暑监测系统,积极应对高温热浪。
- 谷少华李晓海边国林贺天锋易波陆蓓蓓王爱红
- 关键词:中暑高温流行病学
- 宁波市气温变率与儿童手足口病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外界气温波动和儿童手足口病之间的短期关联。方法收集宁波市2010-2015年0~12岁儿童手足口病报告数据和同期的地面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气温变率(temperature variability,TV)作为气温波动的替代指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气温变率和手足口病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季节时效应的差异。结果2010-2015年宁波市共收集到0~12岁儿童手足口病报告病例138190例,其中93.17%的病例集中于5岁及以下儿童。研究发现,气温变率与手足口病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并在累积滞后0~3天(TV0-3)时效应值最大。TV0-3每升高1℃,0~12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升高1.47%(95%CI:0.56~2.39%);3~5岁组和6~12岁组儿童手足口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3%(95%CI:0.64~3.45%)和3.18%(95%CI:0.52~5.91%)。不同滞后天数时均未发现0~2岁组儿童受到气温变率的影响。冷季和温季时,气温变率的影响显著;而热季时则未见气温变率的效应存在。结论外界气温波动剧烈可能会增加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年龄和季节是该效应的修饰因子。
- 谷少华丁克琴易波陆蓓蓓王爱红
- 关键词:手足口病年龄
- 宁波市15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传播力研究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描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特征。方法收集15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基本信息,采用伽马分布拟合病例代际间隔时间(Tg),使用基于SEIR模型计算基本再生数(R0)。结果15起聚集性疫情中共有确诊病例52例、涉及5例核酸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23日至2月4日,以女性为主,潜伏期为(6.11±3.38)d。Tg为(6.93±3.70)d,在<60岁、≥60岁组及男、女性之间,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按照本研究估算的Tg计算,宁波市新冠肺炎感染的R0为3.06(95%CI:2.64~3.51);按照文献报告的病例Tg为7.5 d计算,R0为3.32(95%CI:2.51~9.38)。结论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的Tg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不大,COVID-19早期致病和传播力较高。
- 潘兴强陈奕王爱红王建美叶莉霞谷少华方挺许国章
- 关键词:基本再生数聚集性疫情
- 室外温度对儿科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索室外温度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6年宁波市江北区各医院儿科门诊量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计算RR值。结果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日就诊量呈"v"形关系,23℃时的室外温度效应最低,最长滞后10天左右。滞后0~4天,0~6℃时室外温度效应较强。温度对综合医院患者的效应比对社区医院的强。滞后≤3天,温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应强于对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滞后≥4天,温度对后者的效应更强。结论对儿科呼吸系统门诊病人而言,23℃是较适宜的温度。医院应在室外温度降至6℃前,提前做好就诊高峰的应对工作。即使是一过性降温,也可能带来一周以上的就诊量增加。可根据气温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调配药物。气温对有基础疾病者的效应可能更强。
- 吴一峰陆蓓蓓谷少华黄亚琴王爱红张霞红徐奋奋
- 关键词:室外温度呼吸系统疾病儿童
- 宁波市气象条件与中暑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 分析影响人群中暑的主要气象因素。方法 收集2011-2014年宁波市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反应面模型等方法,分析引起中暑的气温阈值、气象因素的滞后效应和交互作用等。结果 气温和湿度与中暑病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气象因素。多种模型均显示,日均气温对中暑病例的拟合效果优于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其阈值为29.1(95% CI:28.7~29.5)℃,超过该阈值后中暑病例明显增多且效应可持续0~1 d;日均气温从第10百分位升至第90百分位时,中暑累积2 d的RR值为14.05(95% CI:7.23~27.31)。日均相对湿度对中暑的影响呈非线性,低湿度(RH:60%)在滞后1~4 d时可造成中暑发病增多,而高湿度(RH:93%)的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两者造成中暑累积5 d的RR值分别为2.35(95% CI:1.27~4.33)和0.86(95% CI:0.40~1.85)。研究提示气温和湿度对中暑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高温低湿条件下中暑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宁波市人群中暑与气温和湿度有明确的关联,引起中暑的平均气温阈值为29.1℃,高温低湿条件下中暑发病风险最高。
- 谷少华王爱红边国林贺天锋易波陆蓓蓓李晓海许国章
- 关键词:中暑气象因素气温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