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结肠
  • 2篇溃疡
  • 1篇地衣
  • 1篇地衣芽孢杆菌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易激综合征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改善
  • 1篇治疗肝硬化
  • 1篇治疗幽门螺杆...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切除术治疗
  • 1篇去氨加压素
  • 1篇综合征
  • 1篇黏膜
  • 1篇黏膜切除

机构

  • 6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连云港市药品...

作者

  • 6篇李雪
  • 3篇张秀敏
  • 3篇王淑芳
  • 3篇邵长江
  • 2篇刘维忠
  • 2篇赵昌东
  • 1篇姜燕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肠道菌群及IL-23/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另选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组内不同分型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IL-17、IL-23进行对比,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肠道菌群、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组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高于对照组,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内轻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低,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高,重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高,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低,中型介于其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肠杆菌、肠球菌与IL-17、IL-23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IL-17、IL-23呈负相关性(P<0.05),肠杆菌、肠球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5),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肠道菌群,IL-23/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或可能为该病症的重要治疗靶点。
王淑芳赵昌东邵长江李雪卢学峰刘维忠张秀敏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
莫沙必利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IBS-C患者共计12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观察组(n=93)与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杆菌较治疗前降低、乳杆菌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观察组肠杆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腹胀腹痛、排便不尽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最大缩榨压显著高于对照组,直肠感知域值、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C患者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肛管直肠动力指标,调节肠道菌群,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雪邵长江王淑芳
关键词:莫沙必利地衣芽孢杆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改善安全性
丙氨酰-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肠外营养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1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和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特殊治疗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注射液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变化。结果应用谷氨酰胺后,治疗组血浆白蛋白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在肠梗阻患者中使用安全,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缓解症状,减少住院天数。
张秀敏姜燕李雪
关键词:谷氨酰胺肠外营养肠梗阻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C呼气检测均为阳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治疗。2组同时给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腹痛、腹胀、嗳气症状改善时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内镜检查观察患者溃疡愈合情况;14C呼吸检测观察Hp清除率。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嗳气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有效率均为100%;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用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Hp清除率(100%)与对照组(9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或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均具备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且用药安全可靠,但雷贝拉唑代谢过程不受CYP450酶系统影响,效果较为稳定,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李雪
关键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13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患者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补充蛋白、注射利尿剂等;试验组1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醋酸去氨加压素。记录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量、腹围、腹水深度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肌酐、白蛋白、尿钠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24 h尿量(1463.1±155.9)ml、腹围(88.2±6.4)cm、腹水深度(4.1±1.7)cm、Cr(72.2±8.3)μmol/L、UNa(138.2±11.6)mmol/24 h,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期间1例患者轻度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可有效增加24 h尿量、减少腹水和腹围、改善肝肾功能,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雪
关键词: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醋酸去氨加压素临床疗效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研究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息肉大小、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是影响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对于有结肠粗蒂性息肉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需注意术后定期复查。
邵长江赵昌东王淑芳张秀敏李雪卢学峰刘维忠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