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氧化电位水
  • 6篇酸性氧化电位...
  • 3篇PH值
  • 2篇单胞菌
  • 2篇生物被膜
  • 2篇铜绿
  • 2篇铜绿假单胞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耐甲氧西林
  • 2篇耐甲氧西林金...
  • 2篇金黄色葡萄球...
  • 2篇黄色葡萄球菌
  • 2篇甲氧西林
  • 2篇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毒剂
  • 1篇压力式

机构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李武平
  • 8篇张晓娜
  • 6篇陈晓华
  • 4篇丁敬美
  • 3篇徐修礼
  • 3篇王毓
  • 3篇孙莉莉
  • 3篇惠娜
  • 3篇刘冰
  • 2篇庄玉晨
  • 2篇赵凯丽
  • 1篇王刚

传媒

  • 2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全科护理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ICU尿路感染患者不同膀胱冲洗溶液及方式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膀胱冲洗溶液及方式对ICU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治疗效果,为治疗尿路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将120例ICU尿路感染患者分为A、B、C、D四组各30例,A组为压力式、0.02%呋喃西林/5%NaHCO_3溶液,B组为压力式、酸性氧化电位水(EOW),C组为重力式、0.02%呋喃西林/5%NaHCO_3溶液,D组为重力式、EOW。分别于冲洗后第3、7、10天采集尿培养标本,观察尿液性质变化。结果冲洗前后四组尿培养阳性率、菌落数、尿液浑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菌落数随冲洗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均P<0.05);A、D组的除菌效果优于C组,即压力组优于重力组、EOW组优于0.02%呋喃西林/5%NaHCO_3组(均P<0.05);B组尿培养阳性率、菌落数、尿浑浊率均低于C组(P<0.05,P<0.00714),尿培养阳性率从第7天开始出现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采用压力式膀胱冲洗或选择EOW作为冲洗溶液均可有效降低病原菌数量,两者联合可有效治疗尿路感染,冲洗大于7d效果更好。
陈晓华李武平刘冰王毓孙莉莉张晓娜
关键词:尿路感染酸性氧化电位水
两种消毒剂对C57BL/6小鼠皮肤氧化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两种消毒剂对C57BL/6小鼠皮肤氧化损伤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模型,采用生化分析和PCR测定方法,对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和过氧化氢对小鼠皮肤氧化损伤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组织学HE染色观察发现,浓度为30 g/L过氧化氢消毒液作用1周后,小鼠背部皮肤增厚,其程度明显较EOW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过氧化氢作用后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EOW组和生理盐水组,但过氧化氢组小鼠皮肤丙二醛(MDA)含量则高于EOW组和生理盐水组。结论 EOW连续作用1周对小鼠背部皮肤未产生明显氧化损伤作用,而30 g/L过氧化氢则使小鼠皮肤增厚且皮肤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
赵凯丽李武平张晓娜丁敬美庄玉晨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过氧化氢小鼠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清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清除效果。方法采用细菌定量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EOW清楚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人工培养生物膜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3组不同p H值EOW作用5 min和10 min清除率均达99%以上,作用20 min清除率均达100%,3组之间的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p H值的EOW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细菌生物膜均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p H值为6.0~7.0的EOW无腐蚀性,可用于临床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创面和伤口等。
张晓娜李武平徐修礼惠娜陈晓华丁敬美
关键词: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不同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灭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对临床分离出的耐曱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天菌活性。[方法]采用悬液杀菌实验,对不同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和苯扎溴铵作用不同时间的杀菌效果进行实验检测。[结果]苯扎溴铵组、pH值<3.0的酸性氧化电位水、pH值4.0.5.0的酸性氧化电位水和pH值6.0.7.0的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min、3min和5min后杀菌率均为100%。[结论]不同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与苯扎溴铵对MRSA的天菌效果一致,因苯扎溴铵抗菌谱窄,本研究推荐酸性氧化电位水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创面、伤口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张晓娜李武平徐修礼惠娜陈晓华丁敬美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PH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现况,分析危险因素并干预,为有效控制CAUTI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4月—2014年12月557例留置导尿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分析CAUTI现况及危险因素并于2015年1月开始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感染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留置尿管时间、24h尿量、合并糖尿病、大便失禁6个变量与CAUTI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留置尿管时间≥20d、大便失禁、糖尿病、入住ICU时间≥20d,保护因素为24h尿量≥3 000mL;干预前感染率35.37%,干预后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三级甲等医院CAUTI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CAUTI。
陈晓华李武平刘冰王毓孙莉莉张晓娜
关键词:干预
不同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体外生物被膜(BF),研究不同p 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其的杀灭作用。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MRSA,以硅胶膜为载体建立体外BF模型,用银染法观察BF形成情况,扫描电镜观察BF形态变化。p H〈3.0、p H 4.0~5.0和p H 6.0~7.0的EOW作用于BF,用连续稀释法对各组作用不同时间的存活菌进行计数,计算杀菌率,同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死菌量。结果 3组不同p H值的EOW作用5 min杀菌率均达99%以上,3组作用10 min和20 min后杀菌率均达99.99%,3组杀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不同p H值EOW作用5、10、20 min后死菌数量明显增加,但3组间死菌量差异不明显。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随着EOW作用时间延长,BF出现断裂、细菌形态变皱甚至破碎更明显。结论不同p H值的EOW对MRSA体外BF均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p H 6.0~7.0的EOW无腐蚀性,推荐将其用于临床MRSA感染的创面、伤口、医疗器械消毒。
张晓娜李武平徐修礼惠娜陈晓华丁敬美
关键词:PH值酸性氧化电位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渗漏,核酸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等方面对EOW的杀菌机制进行研究,同时以2%戊二醛作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NS)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以EOW、2%戊二醛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 s杀灭率>99.99%,作用60 s杀灭率可达100.00%。EOW、NS、2%戊二醛作用铜绿假单胞菌60 s后,经BCA法检测蛋白渗漏,分别为(96.00±7.42)、(94.15±7.49)、(216.97±10.35)μ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20,P<0.01),2%戊二醛组高于EOW组、NS组;蛋白渗漏量不随作用时间增加而改变(均P>0.05)。随机多态性扩增DNA电泳图谱显示,EOW组与NS组均在500~1 000 kb间显示亮度较高的密集条带,2%戊二醛组无扩增条带。EOW及2%戊二醛作用后钙离子荧光强度均低于NS组。结论 EOW可能的杀菌机制是使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致使Ca2+泄漏,但未能造成蛋白质泄漏,对其核酸损伤作用不明显,DNA可能并非EOW杀菌靶点。
赵凯丽李武平张晓娜王刚庄玉晨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戊二醛铜绿假单胞菌核酸细胞膜通透性
泌尿系统感染现状及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15年
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即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的炎症反应[1],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感染[2].国外文献[3-4]报道,尿路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40%,位居第一.全美医院门诊调查[1,5]显示,1997-2007年门诊尿路感染就诊人数由700万上升至1050万,急诊科则从100万上升至约224万.国内文献[6]报道,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近年来,大量学者对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因素、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陈晓华李武平刘冰孙莉莉王毓张晓娜
关键词:泌尿系统感染高发因素致病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