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苑全治

作品数:25 被引量:293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旅游
  • 3篇耕地
  • 2篇遥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陆地生态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2篇景观
  • 2篇高寒草地
  • 2篇NPP
  • 2篇IBIS模型
  • 2篇草地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上游
  • 2篇脆弱性
  • 2篇IBIS
  • 1篇地理信息

机构

  • 17篇四川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遥...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部土...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马里兰大学

作者

  • 25篇苑全治
  • 7篇任平
  • 4篇郝晋珉
  • 3篇吴绍洪
  • 3篇赵东升
  • 2篇戴尔阜
  • 2篇李晓松
  • 2篇王博祺
  • 2篇洪步庭
  • 2篇张玲俐
  • 2篇吴炳方
  • 2篇曾源
  • 1篇常存
  • 1篇覃莉
  • 1篇邓伟
  • 1篇陶晓龙
  • 1篇王宗明
  • 1篇颜长珍
  • 1篇黄进良
  • 1篇周介铭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理教育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Journa...
  • 1篇黑龙江科学
  • 1篇科教导刊
  • 1篇农业工程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周庄古镇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与价值追寻研究
2021年
选取周庄古镇,运用ROST CM6软件对获取的携程旅游网站评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归类表;游客对各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情绪特征;通过手段-目的链理论将各类满意度影响因素归类为属性、结果和价值三类;得出满意因素关联矩阵和价值层级图,寻找各满意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得出五条重要的价值链,即游客对历史文化感受、增长知识、获得满足感、放松身心、结交朋友等的价值追寻。提出周庄古镇旅游优化发展应推进功能分区,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制定“文化+旅游”战略等。
陈力苑全治
关键词:周庄古镇满意度影响因素价值追寻
川西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冲突演变特征分析及模拟预测——以阿坝州四县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川西农牧交错带处于我国第一、第二阶梯的交替地带,是西部生态脆弱典型区,地势起伏显著,地形及生态环境复杂,积极开展川西农牧交错带“三生”空间冲突(生活、生产、生态)研究,将有助于川西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保障与社会经济协调良性发展。研究区域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县(马尔康、理县、黑水、松潘),以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CLUE-S软件模拟了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将研究区域“三生”空间分为生活生产空间、生态生产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态空间4种类型,并建立空间冲突测算模型,对研究区域2005—2025年四期空间冲突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2005—2025年四县域面积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生态生产空间,之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产、生产生态空间面积连续上升,仅生态生产空间面积减少,生态空间面积以波动变化为主。(2)2005—2025年该区域以中等空间冲突为主。(3)2005—2025年,总体而言空间冲突值的高-高聚集区主要位于四县域的农牧交错带、生活生产空间的交叉区域且表现明显,高-高聚集区在松潘县和马尔康县的农牧交错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黑水县和理县集聚区面积先减少后轻微扩张;空间冲突值的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以生态生产空间为主与生态空间的交叉区域;集聚不显著的区域以生态空间为主。(4)整体来看,川西农牧交错区域“三生”空间中生态生产空间冲突强度最高。
董兆蓉苑全治王紫晨任平
关键词:CLUE-S模型
基于湿地视角再论水空间问题——缘于2020年和2021年特大洪灾的思考被引量:1
2021年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始终面对洪水灾害问题,人—水—地的矛盾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演进,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性也让洪水灾害的损失不断增加,为抵御高风险的洪水也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洪水向人类社会发出的警示,特别是面对2020年和2021年流域性、区域性洪水灾害的影响,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下,促进人—水—地的和谐与共生,使得水空间问题再次呈现。本文立足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与高质量发展、流域水安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分析水与空间的关联,韧性水环境与洪水的关系,分析表明,流域数量与格局合理、结构与功能匹配的水空间是人类社会化解洪水灾害与风险的自然基础与必要路径。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水空间规划内容和保护策略。
邓伟邓伟苑全治苑全治
关键词:湿地水空间洪水
中国黑钙土地区土地整理方法探讨被引量:7
2008年
黑钙土具有较高肥力,但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条件(坡度、气候等)的限制会使黑钙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与退化,通过土地整理增强其水土保持能力与耕地生产力。该文将GIS与遥感影像引入土地整理,根据研究区土壤特性与地理要素,通过运用GIS软件并结合模拟分析方法,探讨适宜于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中田、水、路、林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黑钙土地区土地平整应依据实际生产方式与土壤特性采取修改局部地形面方法;农田水利设施需采用喷灌系统进行节水灌溉;田间道路设计须根据实地条件与生产方式最大限度节约耕地;营造防护林以减缓有害风;注重培肥地力、改变耕作方式以改良土壤。研究结论:黑钙土地区耕地整理应针对侵蚀区域进行局部平整,避免大规模表土搬运与平整,同时采用喷灌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并注重土壤改良,保持黑钙土肥力。
王博祺郝晋珉孟德彪李伟苑全治
关键词:黑钙土土地整理地理信息系统
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积极探寻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已成为重要课题。迄今为止,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本文依据研究目的和方法,重点评述了国内外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以及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认为目前对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内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基准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将成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苑全治刘映刚陈力
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陆地生态系统
成都平原生态景区出游行为的天气影响定量分析——以成都市白鹭湾生态公园为例
2018年
本文在参考前人对生态旅游景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获取的不同条件下游客出游意愿数据,使用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生态旅游景区的天气因素。结果显示,以白鹭湾生态公园为例建立的数学模型表明该地的游客出游意愿与"晴雨天气"呈明显正相关,与"空气质量AQI值"呈明显负相关。而"温度"、"风况"因素则由于成都地理位置原因对出行意愿影响并不明显。旅游管理者可根据该模型为景区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杨蕾李庆一苑全治
关键词:生态旅游LOGISTIC模型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被引量:57
2014年
土地覆盖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不但能支持中国碳源/汇的评估和碳收支估算,还可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面向对象(object-based)的分类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和HJ-1卫星数据,结合大量外业调查数据生产了30m分辨率的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hinaCover);采用像元二分法生产了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集对中国土地覆盖1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表面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湿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工表面的快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是这一时期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中,耕地转换为人工表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耕地的扩张主要来自三江平原和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估指标显示森林、灌丛和草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以及武夷山等局部地区的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东部、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区的灌丛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疆天山南部、呼伦贝尔等地区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
吴炳方苑全治颜长珍王宗明于信芳李爱农马荣华黄进良陈劲松常存刘成林张磊李晓松曾源包安明
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遥感
基于IBIS模型的耕地生态价值估算——以成都崇州市为例被引量:17
2016年
基于成都崇州市耕地实地采样数据和修正的IBIS模型测算数据,对耕地生产有机质、调节大气、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净化环境等五种自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存在较大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壤保持、调节大气、涵养水源、生产有机质、净化环境;2研究区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量为29959.5元/hm2,其中土壤保持价值的贡献率最大,占36.35%;3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由于耕地生态价值内涵界定和测算方法的差异,单位面积耕地生态价值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任平洪步庭马伟龙苑全治周介铭
关键词:耕地资源生态价值IBIS模型
若尔盖县高寒草地景观质量和游客轨迹时空响应研究
2023年
高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平衡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行为的影响下,川西北草地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严重制约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若尔盖县为研究区域,运用遥感数据和高寒草地沙化指数(AGDI)测算了2015—2021年草地沙化情况,基于轨迹大数据分析2015—2021年游客轨迹特征及模式,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探究草地景观质量和游客轨迹间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1)2015—2021年,若尔盖县沙化草地面积总体减少14.91%,草地景观质量上升2.87%;分布于若尔盖县中部的重度、中度沙化区域逐渐缩小。(2)2015—2021年,若尔盖县旅游轨迹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挖掘到G213国道、黄河大草原、S217省道3类自驾模式和纳摩峡谷、S217省道、花湖风景区3类徒步模式,6类旅游轨迹模式均沿景区及交通干道(国道和省道)分布。(3)2015—2021年若尔盖县草地景观质量和游客轨迹耦合度从0.22升至0.71,耦合协调度从0.30升至0.74,由中级失调发展为中级协调。本研究尝试以游客轨迹数据分析游客空间行为与生态环境间的时空响应,为改善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研究精度提供了新思路,为高原草地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邝蒨陈佳淇王胜宏耿天航刘俊苑全治
关键词:旅游生态安全高原旅游
1961~2015年中国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被引量:28
2017年
气候干湿状况由降水量和潜在蒸散ET。共同决定,是表征区域环境特点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气象站实测数据,首先利用FA056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ET_o,然后采用年干燥度指数K(年ET_o与降水量之比)研究了1961~2015年中国陆地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规律,并讨论了干湿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显示:秦岭-淮河一线年降水量和ET_o大致相等(K≈1.0),该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大部分区域降水量高于ET_o(K<1.0),气候湿润;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远小于ET_o(K≥4.0),气候干燥.全国总体干湿状况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且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其中存在一段跨度约10年的相对湿润时期(1987~1996年).全国总体干湿状况在3年、7~8年、11年和26~28年的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周期性.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西北和青藏高原西部等地区湿润程度增加幅度较大,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区干燥程度增加幅度较大,但区域干湿变化的线性趋势大多不显著.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在8~14年的周期上表现出较强的节律性.降水量是大部分区域干湿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特别在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湿变化与降水量高度相关.
苑全治吴绍洪戴尔阜戴尔阜张学儒赵东升
关键词:潜在蒸散气候变化时空分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