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青波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青藏高原
  • 4篇青藏
  • 2篇东北缘
  • 2篇青藏高原东北...
  • 2篇全新世
  • 2篇环境演变
  • 2篇降水
  • 2篇北缘
  • 1篇东北部
  • 1篇雪灾
  • 1篇遗址
  • 1篇灾情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演变
  • 1篇石器
  • 1篇史前
  • 1篇史前聚落
  • 1篇陶器
  • 1篇气候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机构

  • 9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安全生...

作者

  • 9篇王青波
  • 6篇侯光良
  • 3篇杨阳
  • 3篇王芳芳
  • 3篇侯小青
  • 2篇鄂崇毅
  • 1篇李凡
  • 1篇殷青军
  • 1篇王记明
  • 1篇候光良
  • 1篇杨龙
  • 1篇赵亚娟
  • 1篇吴小辉

传媒

  • 2篇青海环境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950~2000年青海省雪灾灾情的时空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搜集了1950~2000年青海省的雪灾灾情资料,就历年受灾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受灾的月份、死亡牲畜数等各项雪灾灾情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死亡牲畜数量划定了历年雪灾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的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历年死亡牲畜数、雪灾等级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趋势;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县(市)遭受较大雪灾的周期约为3a;青海省雪灾覆盖月份多但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天雪灾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冬季;在空间变化上,雪灾以及牲畜的死亡大部分位于青海南部高原、共和盆地。
吴小辉侯光良王记明王青波
关键词:雪灾
中国北方全新世降水分区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不同区域由于影响降水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全新世降水变化特征,利用中国北方全新世9个古降水数据,分析全新世不同区域的降水特征,可以很好地理解11.5ka BP以来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气候驱动机制及其耦合关系。通过对中国北方不同区域全新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全新世北方变化特征是早全新世降水偏少,中全新世气候湿润,晚全新世干旱。早全新世西部地区干旱程度比北方东部季风区更强,可能是由于全新世早期北大西洋水汽输送减少,西风减弱,局地温度高蒸发量大造成的;北方东部季风区与西部之间降水存在一定差异,但黄土高原与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季风区的降水波动幅度大于其他区,湿润期的起始时间早于西北内陆地区,且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湿润期要晚于其他地区,持续时间也较短。
侯小青侯光良王芳芳王青波
关键词:全新世降水变化
青藏高原腹地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以参雄尕塑为例
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参雄尕塑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试验(色度、粒度、磁化率、炭屑、孢粉和细石器)和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参雄尕塑地区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参雄尕塑地区人类活动的...
王青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腹地环境指标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降水重建与人类活动
2017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重建全新世中晚期的降水对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具有意义.本文利用现代表土孢粉、化石孢粉和现代气候数据,采用GIS和现代类比法,重建了全新世中晚期百年分辨率的降水序列,并探讨了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建结果表明:6.3~5kaBP为典型湿润期,降水充沛,并在6.09kaBP达到最大值465mm,比现代降水量高约210mm;5~3.9kaBP为亚湿润期,平均降水量比现代高约65mm,但整体降水量在波动中下降;3.9~2.9kaBP为波动期,降水量急剧下降,较前一阶段减少约79mm;2.9kaBP以来降水量较为稳定,平均降水量与现代相当;其中有6个干湿事件,湿事件为6kaBP、4.1kaBP、1.6kaBP,干事件为4.9kaBP、3.8kaBP、2.8kaBP.降水量变化与植被覆盖和史前文化变迁关系密切.
侯小青侯光良王芳芳王青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降水序列植被演变
青藏高原表土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参数探讨被引量:5
2017年
孢粉在古环境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重建古气候方面,既可以定性地恢复过去的植被类型变化,也能定量地重建气候变化规律,是古气候研究中最常用、较可靠和较成熟的环境代用指标。现代类比法是探讨表土孢粉与气候定量关系的方法之一,适用性较为广泛。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495个现代表土样点的孢粉谱,及现代气象站点器测资料,采用现代类比法得到气候参数的模拟值,并分析模拟值与气候参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关性最高的气候因子是年均降水(r=0.894),其次为年均相对湿度(r=0.863)和年均蒸发量(r=0.801),最低的是干燥度(r=0.18)。因此在重建古气候时降水的可信度较高,相对湿度和蒸发量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选用相关性较好的年均降水指标,分析其与11个孢粉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将相关性较高的孢粉组合与降水之间建立孢粉-气候函数模型,用以重建该地区过去气候变化。
王芳芳侯光良侯小青王青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表土孢粉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史前聚落空间分布模式被引量:4
2016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自然环境垂直地带性显著,以本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应用聚落中心地理论、资源域的理论,借助GIS方法分析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模式。提出高原河谷地带聚落分布具有沟口-沟尾中心地聚落模式,聚落沿河流和支流沟谷展布,在沟口-沟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中心,又形成多个次级聚落围绕聚落中心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聚落中心系统;沟口-沟尾中心聚落系统形成与垂直地带性不同环境资源获取类型和强度不同有关,这种分布模式为聚落中心地理论在高原上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杨阳侯光良孙璐殷青军王青波
关键词:史前GIS
青藏高原下大武地区炭屑浓度所反映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被引量:5
2016年
青藏高原主体海拔在4000 m以上,4000 m以上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很薄弱。本文通过对下大武遗址各粒级炭屑浓度的分析,试探讨其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1)全新世大暖期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存。在对应的历史文化层中各粒级炭屑浓度出现高值区,说明此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地方火和区域火频繁出现。(2)全新世中期,季风减弱,气候向冷干转变,植被退化,炭屑浓度普遍处于稳定的低值区,反映当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与范围缩小。(3)全新世晚期以来,3700—1800 cal.a BP炭屑浓度出现明显高值区,指示高原区域火的发生;1800 cal.a BP以来各粒级炭屑浓度波动频繁,粗粒炭屑浓度的波幅最大,指示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增强。
赵亚娟候光良鄂崇毅杨龙王青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全新世1月和7月气温序列重建
2016年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为利用古孢粉记录重建气候因子提供了可能,高原过去气候因子的重建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的29条高原化石孢粉记录,利用现代类比法和化石孢粉点与高原气温的函数关系,把化石孢粉点古气温转化为青藏高原古气温,重建了高原全新世1月和7月古气温序列.结果表明:对于1月和7月气温而言,全新世早期(11.5~8.5ka BP)为气温波动上升期;全新世中期(8.5~4.6 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气温整体高于现代;全新世晚期(4.6 ka BP~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4.6~2.4 ka BP,在此阶段1月和7月气温都有减小的趋势,另一个阶段则是2.4 ka BP至今,气温出现反常的趋势.
王青波侯光良李凡杨阳
关键词:青藏高原全新世
共存与交流——青藏高原东北部史前陶器来源地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全新世中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马家窑文化区、宗日文化区和青海湖细石器文化区三大文化共存的地域格局。在研究区33个遗址搜集128枚史前文化陶片,采用X-射线荧光测定其化学元素与成分,分析表明:微量元素钍(Th)是判断本区陶器来源地重要标志,依据来源地大概可以分为宗日文化宗日组陶器与河湟组-宗日文化马家窑-细石器文化陶器两组,宗日组陶器有较河湟组等有较高Th含量;宗日文化中的马家窑陶器、细石器文化陶器与河湟谷地陶器源地较为一致,表明宗日文化马家窑陶器是从东部河湟谷地贸易交换而来,贸易路线主要沿湟水谷地与黄河谷地展开,贸易与交换主要发生两种文化交接地带,并存在具有"边贸口岸"功能的贸易交换集中地。说明三大文化在共存中交流,在交流中进步。
侯光良鄂崇毅杨阳王青波
关键词:陶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