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旭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词类
  • 2篇兼类词
  • 2篇范畴化
  • 2篇范畴化理论
  • 2篇词类标注
  • 1篇地名
  • 1篇言语
  • 1篇语词
  • 1篇语法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社交
  • 1篇社群
  • 1篇释义
  • 1篇释义模式
  • 1篇专名
  • 1篇转喻
  • 1篇转喻研究
  • 1篇自指
  • 1篇外延内涵传承

机构

  • 5篇四川外国语大...

作者

  • 5篇杨旭
  • 2篇王仁强
  • 1篇牛瑶

传媒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四川职业技术...
  • 1篇现代语文(下...
  • 1篇英语研究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5/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6年
《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是近几年来汉语语法学界和汉语辞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首先简述现代汉语兼类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现汉》5/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研究现状,发现可分为两类:"蜻蜓点水"式和"漫天撒网"式,前者为就某些词条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后者为系统定量研究和纵横对比研究。《现汉》5/6版兼类词词类标注的争议焦点为是否为自指用法设立义项,目前学界还未就此达成统一意见。最后在指出当前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新涌现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模型,认为该理论可为《现汉》词类标注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杨旭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兼类词
语言乃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立场论文被引量:4
2015年
社会功能是语言的根本功能之一。人类交往过程与领域一般性认知过程共同塑造了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近年来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使用模式对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演变影响巨大。这些过程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同一个复杂适应系统(CAS)的不同方面。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的语言具有以下重要特征:语言系统包含多个交际主体(即言语社群中的说者);语言系统具有适应性,即说者现在的言语行为是以其过去的言语交际为基础的,现在和过去的言语交际共同影响将来的言语行为;说者的言语行为是从感知约束到社会动因等诸多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语言结构是从经验、社交和认知机制的关联模式中涌现出的。CAS路径的研究表明,语言研究诸多领域(如一语/二语习得、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演化和电脑建模等)都存在相通之处。
杨旭王仁强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社交
“怀疑/信任”的词类标注研究——兼论兼类词自指义项的释义模式被引量:2
2017年
汉语单语和汉外双语学习词典中的词类标注,尤其是如何处理兼类现象,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结合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辅之以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Sketch Engine汉语语料库对"怀疑/信任"进行使用模式调查。结果表明,"怀疑/信任"表指称的用法具有很高的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概括词"怀疑/信任"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兼属动词和名词,因而大中型汉语和汉英词典应把两者处理为动名兼类词。汉语词典针对兼类词自指义项可有五种释义模式:转换释义、名性释义、最简释义、百科释义和不完整释义。最后对大中型汉语词典如何处理"怀疑/信任"给出了具体建议。
杨旭牛瑶王仁强
关键词:词类标注释义自指
基于语料库的“够”的使用模式调查被引量:1
2016年
"够"作为一个高频词,有三个问题值得继续探讨:如何看待它的副词用法?如何判断"够"在言语层面句法中的词类属性?它又可以和哪些成分搭配?文章结合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够"进行使用模式调查,研究发现:"够"的副词用法规约化程度很高,虚词研究著作中之所以少有对副词"够"的讨论,是因为和朱德熙(1982)的经典定义矛盾,而根源出在对兼类的认识有偏差。副词"够"的两个判断标准为:一是看其后搭配的词是否表陈述功能,二是可以把"的(了3)"作为语法标记来参考。与动词"够"搭配的成分中,有一类特殊的"V个够"结构;与副词"够"搭配的成分,除了形容词,还有VP成分。
杨旭
关键词:词类语料库
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的介休地名转喻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王寅(2014)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以"命名转喻论"对专名问题作出了统一解释。地名作为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活动也遵循"命名转喻论"。文章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以介休村名为例阐述了地名分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及原则,研究发现:基于喻体内涵可把地名分为特征和属性(自然、人文景观)、来源和生成(历史)、作用和功能三大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可区分为喻体为专名和喻体为通名两种;地名转喻的原则包括:地名所涉本体和喻体须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地名转喻过程受多种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地名转喻会受到一些文化、社会、美学原则的制约。
杨旭
关键词:专名转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