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斐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意象
  • 2篇烂柯
  • 1篇新语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观
  • 1篇意趣
  • 1篇哲理
  • 1篇哲理化
  • 1篇时间观
  • 1篇世说新语
  • 1篇手谈
  • 1篇清谈
  • 1篇中西方
  • 1篇围棋
  • 1篇文学
  • 1篇象征性
  • 1篇历史化
  • 1篇聊斋
  • 1篇聊斋志异
  • 1篇民俗

机构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韩斐

传媒

  • 2篇文教资料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观棋烂柯”:视野的变换与意义的衍生
2021年
“观棋烂柯”故事在接受视野的不断变换中,超越长生久视的基本内涵,衍生出丰富的文学意蕴。受到佛教时间观的影响,它呈现出一种哲理化倾向,开始表现世幻浮促的意蕴。在不断的理性怀疑中,故事的时间观又被彻底否定,衍生出世事如棋、旁观者清的解读,将烂柯故事历史化成为一种新思路。到元明清时期,题画诗的兴起、综合性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通俗化趋向,使得观棋烂柯逐渐符号化,成为隐逸艺术母题与主题谱系之中的一个因子,其文学接受也就朝着更加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韩斐
关键词:时间观哲理化历史化
烂柯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学意趣的提升被引量:3
2019年
在"烂柯"故事的发展中,"仙童琴而歌"逐渐被"观仙弈"替换;而后,"食枣核"情节成为一个不稳定情节。"烂柯"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命与仙界时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其情节变化都与古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关。围棋因有着决定寿命的民俗象征意义,替换了"琴歌"情节;而食枣核而烂柯所依托的金丹信仰崩塌,又使得这个情节逐渐脱落。由此,贪看弈棋不知时的游戏心理得以被发掘,来比拟仙界的无时间感和超然境界,观棋而烂柯的文学逻辑建立起来。另外,唐以后各地出现的遗局景观更是强化了"观仙对弈——斧柯烂尽"的基本情节。围绕仙棋展开的烂柯故事,主旨更加突出棋罢换世、物是人非,突破宗教神仙思想,烂柯就此逐渐成为一个经典文学意象。
韩斐
关键词:烂柯景观意象民俗
《世说新语》与围棋意象
2015年
虽然在魏晋当时,围棋并没有像后世一样文人化,成为评价人的人品和才情、尤其是才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但是《世说新语》和魏晋士人赋予了围棋意象深厚的文化信息,一是从形式上给围棋的游戏性和战争性赋予文人化的内涵,即"手谈";二是进一步发掘了围棋本身的"隐"的内在精神精神,即"坐隐"。这两个方面是魏晋文化———所谓的"魏晋风度"的延伸和表现。
韩斐
关键词:世说新语围棋意象手谈清谈
浅谈“画中人”故事与中西方艺术观——以《聊斋志异·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
2016年
《聊斋志异·画壁》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画中人”在志怪、象征性和整体结构上有类同性,但又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首先是“画中人”一善一恶;其次是“画中人”对人物的影响一是恢复原来的状态,一是以人物毁灭为结局;最后是《道连·格雷的画像》明确地表达出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而《画壁》则面向现实。这与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有关,中国艺术观重视情感感受而不是认识模拟;而西方美感是以理智型的认识愉快为特点的。
韩斐
关键词:画中人象征性艺术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