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苗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2篇乙肝
  • 2篇乙肝患者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肝炎
  • 2篇HBV
  • 2篇MIR-14...
  • 1篇血清标志
  • 1篇血清标志物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采集
  • 1篇阳性
  • 1篇乙肝表面抗体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 1篇乙肝患者血清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机构

  • 6篇广州医科大学
  • 5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王春苗
  • 5篇朱锦宏
  • 4篇吴晓蔓
  • 2篇吴红
  • 1篇刘志芳
  • 1篇林梅双
  • 1篇吴慰师
  • 1篇周茂华
  • 1篇吴茂峰
  • 1篇肖伟欢
  • 1篇朱雪莲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4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HBV前S1抗原与e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pre-S1Ag、pre-S1Ag联合HBe Ag与HBV感染传统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其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对373例HBV感染者pre-S1Ag及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采用FQ-PCR法对HBV DNA进行平行检测。结果 373例HBV感染者中,HBe Ag、pre-S1Ag、pre-S1Ag联合HBe Ag检测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4.4%、75.1%、85.8%;158例HBe Ag阳性血清中,HBV DNA与pre-S1 Ag的阳性率分别为87.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HBe Ag阴性血清中,HBV DNA与pre-S1Ag的阳性率分别为69.8%、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Ag联合HBe Ag阳性率随乙肝感染者病程进展呈上升趋势。结论 pre-S1Ag能很好地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其阳性率与HBV DN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pre-S1Ag联合HBe Ag检测阳性率与乙肝感染者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能适时地指导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地治疗。
王春苗朱锦宏吴晓蔓
关键词:PRE-S1抗原HBEAGHBV
HBx与miR-143在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及亚非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数百万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而HBV患者发生HCC的几率比非HBV患者高100倍。大量证据证明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重...
王春苗
关键词: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病理过程
文献传递
采血封堵支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血封堵支架,包括:底座;第一夹块,其滑动连接于底座;第二夹块,其连接于底座,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之间形成堵头夹持孔;第一弹性件,其连接于第一夹块与底座,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动第一夹块压缩堵头夹持孔。本实...
林乘龙刘志芳杨玉静王春苗崔文浩肖伟欢潘嘉怡邓梓晴
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探讨HP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门诊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2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HP尿素酶抗体,分析慢性荨麻疹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HP的阳性情况;同时将162例慢性荨麻疹HP阳性患者分为实验组88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荨麻疹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HP三联疗法,分析HP检测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慢性荨麻疹组HP阳性率为38.6%,健康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检测阳性患者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与HP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HP检测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春苗吴慰师朱锦宏周茂华王蔚莎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幽门螺杆菌胶体金法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siRNA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i RNA)转染HepG2.2.15细胞,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细胞干扰模型,研究其在体外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构建成功的HepG2.2.15细胞干扰模型,于转染后24、48、72 h,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HBxAg蛋白表达量,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HBx mRNA相对表达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HBx-siRNA转染HepG2.2.15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被抑制,细胞中HBx mRNA及上清液中HBxAg的表达量下降(P<0.05);并发现其能抑制细胞HBsAg、HBeAg表达,抑制高峰在72 h,抑制率分别是66%和58%;荧光定量PCR证实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的表达量下降。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BV X基因的Hep G2.2.15细胞干扰模型,在体外具有抑制Hep G2.2.15细胞增殖和HBV基因的复制与表达的作用。
朱锦宏王春苗吴红林梅双朱雪莲吴茂锋吴晓蔓
关键词:RNA干扰HEPG2.2.15乙型肝炎病毒转染
乙肝患者血清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的病例,探讨其存在原因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MEIA)检测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采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PCR-HRM)分析技术检测HBV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比色法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15 600例乙肝患者中,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检出率为2.3%,其阳性率在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所有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比例最高,占57.9%;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中HBeAg阳性组乙肝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组;而HBeAg阴性组BCP双变异nt1762A-T/nt1764G-A发生率较HBeAg阳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乙肝患者HBsAg与HBsAb双阳检出率均高于无症状携带者、乙肝后肝硬化、重型乙肝及乙肝肝癌(P <0.05)。结论 HBsAg与HBsAb双阳性出现,并不预示乙肝病毒传染性减弱,而提示病毒基因有可能出现变异,临床有必要通过检测血清HBV DNA来确定患者体内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为此部分HBsAg与HBsAb双阳性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一定临床帮助。
朱锦宏吴红王春苗吴晓蔓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
miR-14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血清中miR-143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甲胎蛋白(AFP)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其在乙肝相关肝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乙肝患者共计169例,且入选患者均被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慢性乙肝78例(慢乙肝组),肝硬化53例(乙肝肝硬化组),肝细胞癌(乙肝肝癌组)3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43和HBV DNA,ELISA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血清AFP水平,罗氏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酸(ALT)。结果乙肝肝癌组miR-143相对表达量为4.23±1.08,较乙肝肝硬化组(2.37±0.97)、慢乙肝组(1.21±0.58)及正常对照组(1.53±0.36)显著升高(P〈0.05),且miR-143相对表达量随着病程进展而有升高趋势。血清miR-143表达水平在TNM分期Ⅲ期的乙肝肝癌患者较Ⅰ-Ⅱ期患者高(P〈0.05),而在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癌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43、HBV DNA、AFP在乙肝肝癌患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乙肝肝癌患者中血清miR-143与HBV DNA、ALT、AFP水平均呈正相关(r=0.63,P〈0.05;r=0.67,P〈0.05;r=0.88,P〈0.05)。结论 miRNA-143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一种潜在的HBV相关肝癌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朱锦宏王春苗吴茂峰吴晓蔓
关键词:MIR-143HBVMICROR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