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二梅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病毒
  • 2篇浓核病
  • 2篇浓核病毒
  • 2篇浓核症病毒
  • 2篇黑胸大蠊
  • 1篇蜚蠊
  • 1篇蜚蠊目
  • 1篇物理图
  • 1篇物理图谱
  • 1篇理化特性
  • 1篇粮油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 2篇武汉粮食工业...
  • 1篇武汉轻工大学

作者

  • 4篇姚二梅
  • 3篇张珈敏
  • 3篇胡远扬
  • 3篇黄远达
  • 2篇汪芳安

传媒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粮油食品害虫—黑胸大蠊的浓核病毒(PfDNV)研究
1992年
我们从黑胸大蠊的若虫中,首次分离发现黑胸大蠊的浓核病毒(PfDNV)。根据Kock's 定理,将它进行了回感试验,结果表明,对该虫可引起同样的病症,并从中重新分离到完全一样的 DNV。该病毒的回感力也很强,虽然 LT_(50)为39天,但最终死亡率高达99%以上。说明该病毒确系黑胸大蠊若虫高毒力的致死病原体。同时,对该病毒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呈球状二十面体,大小一致,直径为20nm;沉降系数为102s,浮密度为1.4g/cm^3;病毒核酸呈线状,长度为1.7μ,分子量为1.7×10~6d(ssDNV),基因组为单链 DNA;结构蛋白为4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84K、64K、55K、29K。根据病毒分类命名原则,证明从黑胸大蠊中分离出的病毒属昆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的浓核病毒属(Densovirus,DNV),我们将它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病毒(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简称 PfDNV)。PfDNV 的这一初步研究结果,不仅国内外首次发现这一新病毒,且将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黄远达胡远扬张珈敏姚二梅汪芳安
关键词:黑胸大蠊浓核病毒
蜚鳒浓核病毒的理化特性及其物理图谱的组建
姚二梅
关键词:理化特性物理图谱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的研究被引量:7
1994年
1990年我们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fuliginosa)的若虫中,首次分离发现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fDNV)。根据Kock's法则,将它进行了回感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病毒对该虫可引起同样的病症,并从中重新分离出完全一样的DNV。同时,对该病毒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呈球状二十面体,大小一致,直径为20nm;病毒核酸呈线状,长度为1.7m,分子量为1.7×106Dal(ssDNA),基因组为单链DNA;结构蛋白为4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81k、62k、53k、29k。根据病毒分类命名原则,证明从黑胸大蠊中分离出的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的浓核症病毒属(Densocirus)。我们将它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fuginosaDensonucleosisVirus简称PfDNV)。
黄远达胡远扬张珈敏姚二梅
关键词:浓核症病毒蜚蠊目病毒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的研究——Ⅲ.最佳感染液回感效果测定
1993年
本文作者已从制备的11种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fDNV)感染液中,测定出最佳感染液为第1次分离出的上清液,其LT_(50)比其它感染液均短,仅44天;死亡率高达97.92%。
黄远达汪芳安胡远扬张珈敏姚二梅
关键词: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