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媚

作品数:27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重症
  • 10篇重症监护
  • 10篇监护
  • 8篇重症监护室
  • 8篇监护室
  • 8篇ICU
  • 4篇新生儿
  • 4篇病死率
  • 3篇队列研究
  • 3篇育龄妇女
  • 3篇孕期
  • 3篇早产
  • 3篇危重
  • 3篇围孕期
  • 3篇回顾性队列
  • 3篇回顾性队列研...
  • 3篇妇女
  • 3篇病房
  • 3篇出生体重
  • 2篇新生儿出生体...

机构

  • 27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妇女儿童...

作者

  • 27篇李佳媚
  • 20篇王岗
  • 15篇张静静
  • 14篇王小闯
  • 12篇高雅
  • 8篇侯彦丽
  • 7篇颜虹
  • 6篇屈鹏飞
  • 6篇张小玲
  • 5篇骆艳妮
  • 5篇赵玉杰
  • 3篇党少农
  • 2篇秦博文
  • 2篇李姗姗
  • 1篇王利
  • 1篇张磊
  • 1篇苏丹
  • 1篇王春亚
  • 1篇冯辉
  • 1篇王玲玲

传媒

  • 11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医学教育研究...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CU中以脓毒症和难治性高乳酸血症为临床表现疑诊淋巴瘤3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中以脓毒症和难治性高乳酸血症为临床表现疑诊淋巴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收治的3例以脓毒症和难治性高乳酸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疑诊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接受针对脓毒症的常规治疗后持续高乳酸血症不能纠正。结果1例63岁男性患者,给予碳酸氢钠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乳酸水平持续>15.0 mmol/L,腹部CT及磁共振成像示肝脾大、脾梗死,骨髓穿刺及流式细胞术检查示异常单克隆B淋巴细胞,疑诊淋巴瘤,但因病情危重未行骨髓活组织检查;经会诊及家属同意给予试验性化疗,乳酸水平降至1.6 mmol/L。1例60岁男性患者,出现脓毒性休克,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循环稳定,乳酸水平仍未正常,患者持续发热且三系细胞低,最终经PET-CT、骨髓穿刺活组织检查明确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70岁男性患者以皮疹伴发热入院,起初考虑感染导致的脓毒症,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示巨细胞病毒阳性,且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予化疗并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乳酸水平下降后再次升高,最终确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3例患者均因病情进展死亡。结论对于ICU中以脓毒症合并难治性高乳酸血症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当合并三系细胞减少时要高度怀疑淋巴瘤,且初期继发脓毒症会干扰原发病的诊治,常规方式纠正乳酸水平无效是其特点,化疗是关键,侵犯肝脾后患者死亡率高。
骆艳妮张静静侯彦丽李佳媚韩俊丽王岗王小闯
关键词:脓毒症高乳酸血症淋巴瘤重症监护病房
ICU住院期间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ICU住院期间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单次入院首次入ICU并且至少有2次血清白蛋白记录的成年患者,计算患者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按照ICU住院期间监测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低白蛋白组(<25 g/L)、中白蛋白组(25~30 g/L)和高白蛋白组(≥30 g/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20703例,低白蛋白组发生ICU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368倍(95%CI 1.203~1.555),而中白蛋白组发生ICU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147倍(95%CI 1.001~1.315);此外,低白蛋白组发生医院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627倍(95%CI 1.458~1.816),而中白蛋白组发生医院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182倍(95%CI 1.052~1.329)。结论在成年ICU患者中,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张静静金旭婷李若寒李佳媚高雅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2010—2013年西安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6
2016年
背景陕西省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各个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的资料尚不完整。由于陕西省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研究西安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状况有助于阐释该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参考。目的分析2010—2013年西安市活产单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并探讨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3年6—11月,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和生育水平,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陕西省西安市选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面对面调查妇女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婚育史、妊娠期生活方式、妊娠期疾病史、妊娠期药物及营养素服用史、家族疾病史及优生优育咨询情况,配偶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家族疾病史,以及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结果本研究共完整调查4679例妇女,发现出生缺陷新生儿74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8.2/万。2010—2013年西安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68.7/万、160.2/万、115.3/万、214.5/万,各年度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55,P=0.061)。74例新生儿出生缺陷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44例,血管瘤4例,腹股沟斜疝3例,喉软骨发育不良3例,脐膨出、上睑下垂、舌系带过短、耳前瘘管各2例,黑色素痣、先天性斜颈、左肾偏移、脑性瘫痪、上唇畸形、尿道下裂、并指、唐氏综合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先天性黄疸、隐睾、先天性脊膜膨出各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妊娠期饮酒史、妊娠期吸烟史、妊娠期服用抗生素、母系糖尿病家族史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2010—2013年西安市活产单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先天性心脏病
柏如海章琦王玲玲屈鹏飞李佳媚颜虹
关键词:先天畸形早产母亲行为抗菌药
三酰甘油水平与危重症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G)水平与危重症病人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单次收住成年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人1207例,提取病人的年龄、性别、种族、合并症、首次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4 h内TG值等,将病人按TG的三分位间距数分为高TG组,中TG组和低TG组,比较三组的基线资料;将病人是否在ICU死亡及TG水平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并在不同性别病人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数1207例,其中死亡组120例(9.9%),存活组1087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OFA评分(OR=1.346,95%CI:1.278~1.417,P<0.001)及TG水平与危重病人预后独立相关,其中高TG组病人死亡风险低于低TG组(OR=1.883,95%CI:1.093~3.245,P=0.023);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性别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SOFA评分仍是两类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1.439,95%CI:1.333~1.554,P<0.001;女性OR=1.255,95%CI:1.167~1.351,P<0.001);而TG水平仅与男性病人的预后独立相关,其中高TG组病人死亡风险低于低TG组(OR=2.377,95%CI:1.039~5.434,P=0.040)。结论TG水平与危重病人预后独立相关,且入科TG水平越高,病人死亡风险越低。
王春亚李佳媚赵玉杰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三酰甘油危重症预后LOGISTIC模型
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孕早期感染与子代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孕早期感染与子代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的关系。方法在西安市6家三甲医院收集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胎儿/新生儿和正常新生儿共计1 618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母亲孕期相关信息;采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对孕早期未感染组和孕早期感染组进行1∶1匹配后分析。结果对两组间进行倾向值匹配后,所有混杂因素均在两组间达到平衡。匹配后孕早期感染母亲子代发生循环系统先天畸性是孕早期未感染母亲子代的1.65倍(95%CI:1.21~2.24;P=0.001);匹配后孕早期感染母亲子代发生单一循环系统先天畸性是孕早期未感染母亲子代的1.50倍(95%CI:1.02~2.20;P=0.037);匹配后孕早期感染母亲子代发生复杂循环系统先天畸性是孕早期未感染母亲子代的1.90倍(95%CI:1.18~3.06;P=0.008)。结论母亲孕早期感染增加子代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在孕早期应尽量避免发生感染性疾病,减少子代循环系统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屈鹏飞米阳王亚琴闫慧马慧李佳媚张若党少农颜虹
基于PICO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效果探索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PICO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轮转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学生在带组导师引导下参与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对照组则根据轮转要求实施常规实习。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汇报得分差异,卡方检验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综合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结果共204人参与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106人,试验组98人。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培养结束后,试验组病例汇报得分高于对照组(82.02±6.82 vs.70.16±9.52,P<0.001);试验组学生认为基于PICO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能锻炼临床思维(80.6%vs.32.1%,P<0.001)、培养提出问题(70.4%vs.35.8%,P<0.001)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6%vs.50.9%,P<0.001)以及调动学习主动性(71.4%vs.27.4%,P<0.001)。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PICO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实践教学培养的可行性高,且该教学培养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王岗王小闯李若寒李佳媚张静静高雅金旭婷任佳佳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PICO临床思维实践教学
陕西省妇女既往生育史与末次妊娠早产的相关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 探讨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及母亲既往生育史与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陕西省怀孕且其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生育史等相关信息。结果 共调查29 608名育龄妇女及其子女,活产单胎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为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史(OR=7.99,95%CI:5.59~11.43)、末次妊娠年龄≥35岁(OR=2.03,95%CI:1.59~2.59)、出生缺陷史(OR=1.54,95%CI:1.01~2.34)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妊娠间隔3~4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74,95%CI:0.58~0.93)、妊娠间隔5~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66,95%CI:0.52~0.82)、妊娠间隔〉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48,95%CI:0.37~0.61)、生产次数1次(与初产者比,OR=0.80,95%CI:0.67~0.95)、生产次数≥2次(与初产者比,OR=0.62,95%CI:0.39~0.9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孕周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及妊娠间隔时间。结论 2010-2013年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出生缺陷史可能增加早产发生风险;妊娠间隔长、分娩次数多可能降低早产发生风险。
秦博文应佳雷倩屈鹏飞雷方良李佳媚颜虹
关键词:早产生育史影响因素
入ICU首次血清阴离子间隙与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评估血清阴离子间隙(AG)与危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仅有一次ICU住院记录且在入ICU后首个24 h内有血清[Na^(+)]、[K^(+)]、[Cl^(-)]和[HCO^(-)_(3)]记录的成年ICU患者。本研究AG(mEq/L)=([Na^(+)]+[K^(+)])mEq/L-([Cl^(-)]+[HCO^(-)_(3)])mEq/L,并用血清白蛋白计算校正AG(cAG),即cAG=AG(mEq/L)+2.5×[4.4-血清白蛋白(g/dL)]。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入ICU后初始血清cAG与医院病死率的关系。在不同血乳酸(Lac)浓度亚组(Lac<2 mmol/L,2≤Lac≤5 mmol/L和Lac>5 mmol/L)中进一步分析cAG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379例成年ICU患者。初步分析发现,死亡患者cAG高于生存者(mEq/L:22.26±6.20 vs.19.49±5.51,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ICU患者cAG每升高1 mEq/L,其住院死亡风险增加1.082倍(95%CI 1.073~1.092)。在校正了年龄、种族、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Ⅳ(APACHEⅣ)评分、心力衰竭、肾衰竭、呼吸衰竭、凝血障碍、脓毒症、休克、肝脏疾病、创伤、血Lac水平及pH后,cAG与住院病死率之间的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OR=1.017,95%CI 1.006~1.029)。根据cAG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三组,即cAG≤17.40 mEq/L组、17.40 mEq/L21.55 mEq/L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AG>21.55 mEq/L组患者(OR=1.452,95%CI 1.239~1.700)医院死亡风险仍高于cAG≤17.40 mEq/L组。而亚组分析中发现,只有在血Lac为2~5 mmol/L的亚组中,cAG和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17.40 mEq/L21.55 mEq/L:OR=1.929,95%CI 1.50~2.480)。结论入ICU后初始血清cAG升高与住院死亡的高风险相关,尤其是血Lac为2~5 mmol/L的患者。
冯辉李若寒高雅张静静李佳媚王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炎症和凝血的交互作用被引量:5
2023年
内皮和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炎症和凝血功能紊乱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在此过程中,凝血与炎症相关调控通路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涉及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血小板及其表达或分泌的各种分子。本文就ARDS中炎症与凝血相关的分子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ARDS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李若寒李佳媚任佳佳侯彦丽张小玲赵玉杰王岗
关键词:炎症凝血补体系统
机器学习预测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023年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作为阳性样本,在未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脓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 h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为阴性对照样本。建立并训练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以及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建模及训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使用最优的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和前2 h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阳性样本2 569例,阴性对照样本7 048例。XGBoost、LightGBM以及DNN模型预测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ROC-AUC值分别为0.78、0.77和0.61。XGBoost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前2 h进行预测的ROC-AUC值分别为0.76和0.75。结论 在ICU的脓毒症患者中,基于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预测。
金旭婷李佳媚李若寒高雅张静静任佳佳张小玲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