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
-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23年
- 为探讨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LGR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内镜治疗的56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标本,另收集58例结直肠隆起型腺瘤(Protruded-type colorectal Adenoma,PA)、44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相应的正常组织及相应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组织中Wnt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LST、PA、CRC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LST不同亚型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大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与PA在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学类型和病变大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显示,LGR5、CDK5及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表达逐渐增高,并且3种蛋白在LST组织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和PA。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LGR5、CDK5和β-catenin在正常组织、PA、LST和CRC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Wn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LGR5、CDK5和β-catenin可能在LS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韦二丹丘新泽吴江妮彭鹏李信邹军黄杰安刘诗权
- CBL与PBL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9年
-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大学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在临床急性胰腺炎本科见习带教中,采用典型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引导的CBL与PBL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激发科研潜能,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的提高。
- 于冰罗薇李信黄杰安刘诗权
- 关键词:CBLPBL急性胰腺炎教学模式
- 24小时食管阻抗--PH值测定在POEM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 第一部分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研究了解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寻找诊断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后胃食管反流的最佳方法。 方法对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接...
- 李信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评估
- 文献传递
- H pylori感染与胃黏膜bFGF,FGFR-2及Hpa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及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及其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
- 李信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乙酰肝素酶
- 文献传递
-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未明,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研究表明,IBD的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对菌群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削弱肠道屏障导致肠道免疫过度激活引起的疾病。本文将从遗传、环境、肠道屏障和免疫学的角度,综述IBD的发病机制。
- 于冰李信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肠道屏障免疫
- 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并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EMR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947例,其中术后并发出血42例,未出血90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切除息肉颗数、术中出血、术者职称、术后进食时间、息肉形状、息肉外观、息肉有无分叶、息肉部位、病理类型与术后出血有关(P<0.05);患者年龄、息肉直径、术中是否使用钛夹止血与术后出血无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48 h内进食、同次切除息肉≥4颗、息肉外观潮红糜烂、术者副高级职称、息肉分叶状是EMR切除大肠息肉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48 h内进食、同次切除息肉≥4颗、息肉外观潮红糜烂、术者副高级职称、息肉分叶状是EMR切除大肠息肉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以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 金卉李信韦荣芬梁洁莫素娟覃俭福
-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