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口腔
  • 2篇扁平苔藓
  • 1篇蛋白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预后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 1篇增殖细胞核抗...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组织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扫描电镜观察
  • 1篇黏膜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机构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河北省安国市...

作者

  • 4篇王丹
  • 2篇许彦枝
  • 1篇曹彦坤
  • 1篇林元珠
  • 1篇刘亚娴
  • 1篇刘月平
  • 1篇马力
  • 1篇迟永利
  • 1篇田志辉
  • 1篇刘挺立
  • 1篇辛晓红
  • 1篇高顺强
  • 1篇朱敬先
  • 1篇朱龙

传媒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组织中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口腔扁平苔藓,20例口腔鳞癌,10例口腔正常黏膜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及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比较。结果: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癌组织中PCNA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125);伴有糜烂的扁平苔藓组织中PCNA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不伴糜烂的扁平苔藓组织(P<0.01);扁平苔藓伴有鳞状上皮增生组织中PCNA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扁平苔藓不伴鳞状上皮增生组织(P<0.0125)。结论:PCNA的阳性表达在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检测PCNA的表达可以作为扁平苔藓癌变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许彦枝王丹迟永利
关键词:增殖细胞核抗原口腔肿瘤
藓化饮对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激活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藓化饮对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激活调节因子(RANTES)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OLP患者(治疗组)和24例健康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藓化饮治疗,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治疗组应用藓化饮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清RANTES的表达观察疗效;比较OLP患者与健康人RANTES表达的不同。结果:OLP患者经藓化饮治疗8周后,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OLP患者组血清中的趋化因子RANTES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LP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趋化因子RANTES含量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RANTES在反映OLP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和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藓化饮可调节OLP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
许彦枝辛晓红刘亚娴刘挺立王丹
关键词:口腔扁平苔藓
DIAPH-3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检测DIAPH-3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其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27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DIAPH-3mRNA及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DIAPH-3的蛋白表达,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电话随访并计算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DIAPH-3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IAPH-3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低于乳腺癌旁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脉管有瘤栓、神经受侵患者DIAPH-3的表达阳性率低(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生存分析显示,DIAPH-3低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DIAPH-3蛋白表达率低是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IAPH-3与浸润性乳腺癌的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价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田志辉王丹曹彦坤马力朱龙刘月平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
地霉菌毛发穿孔试验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
2010年
目的 探讨地霉菌对毛发破坏的程度,比较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和白地霉对不同年龄组毛发感染时间及程度的差异.方法 临床采集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毛发,分别进行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和白地霉的毛发穿孔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林生地霉皮损株、林生地霉血液株和白地霉均可致毛发破坏.在各个年龄组中,林生地霉血液株、林生地霉皮损株和白地霉的毛发穿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染毛发的时间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P<0.05).对不同菌株间的差异进行SNK-q检验,发现在各年龄组中,林生地霉血液株、皮损株和白地霉的毛发穿孔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林生地霉血液株毛发穿孔时间最短,而白地霉毛发穿孔时间最长,其中林生地霉血液株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53~64 d,平均为(58.07±3.15)d;林生地霉皮损株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57~66 d,平均为(61.05±2.55)d;白地霉的毛发穿孔时间范围在61~74 d,平均为(67.11±3.78)d;对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进行SNK-q检验,发现除<2岁组与2~13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年龄组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显示,林生地霉和白地霉均能导致毛发破坏,且林生地霉较白地霉对毛发的破坏严重.结论 林生地霉较白地霉对毛发的破坏早且严重.年龄越小,毛发越易受破坏.
朱敬先王丹高顺强林元珠
关键词:毛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