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璐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脏
  • 4篇心脏骤
  • 4篇心脏骤停
  • 4篇骤停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神经功能评估
  • 1篇地高辛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眼神经
  • 1篇动眼神经麻痹
  • 1篇多模态
  • 1篇心肺复苏后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治疗
  • 1篇心脏传导
  • 1篇心脏传导系统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本钢总医院

作者

  • 9篇冯璐
  • 8篇马青变
  • 3篇郑康
  • 2篇李硕
  • 2篇杜兰芳
  • 2篇郑亚安
  • 2篇尚文
  • 1篇刘韶瑜
  • 1篇张朔
  • 1篇葛洪霞
  • 1篇赵金霞
  • 1篇郭静萱
  • 1篇何新华
  • 1篇李姝
  • 1篇翟佳羽
  • 1篇赵鸿
  • 1篇姚贝
  • 1篇梁杨

传媒

  • 4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肺炎链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一例
2018年
1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31岁,既往体健。因“间断发热、咳嗽10d,昏迷16h”于2016年12月9日入院。患者2016—11-30无诱因出现咳嗽、发热,抗感染治疗3d后,症状好转。
王黛黛马青变李硕尚文翟樯榕冯璐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并发间断发热抗感染治疗
急诊社区发病的血流感染病原学与临床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社区发病的血流感染(community-onset bloodstream infection,CO-BSI)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2018年CO-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对病原体分布、临床特征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7例患者,培养出112株病原体,大肠埃希菌(34.8%)、肺炎克雷伯菌(28.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7%)是急诊CO-BSI最常见的病原体。①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BSI中存在慢性肾脏病(32.1%vs.11.4%,P=0.026)的比例高于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BSI。G^+菌BSI患者28 d病死率(46.4%vs.22.8%,P=0.018)和住院病死率(53.6%vs.26.6%,P=0.009)均高于G-菌BSI。②大肠埃希菌约2/3来源于泌尿系统感染,肝胆系统感染不到1/3;肺炎克雷伯菌则来源于肝胆系统(40.6%)、下呼吸道(28.1%)和泌尿系统(25.0%)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呼吸道(33.3%)和皮肤软组织(16.7%)来源多见。③分离菌株中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比例为44.4%。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别为30.8%和48.7%,三代头孢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为9.4%,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3%。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碳青霉烯类、除头孢曲松外的三代头孢菌素、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外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替加环素敏感率均在80%以上。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敏感。结论急诊科CO-BSI的病原体以G^-杆菌多见,但G^+菌BSI病死率高。CO-BSI的病原体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但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保持着较好的敏感性。
刘韶瑜李姝姚贝白颐冯璐郑亚安马青变
关键词:急诊血流感染细菌耐药性多重耐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骤停后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实施规范被引量:2
2022年
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避免有脑复苏可能的患者过早地撤除生命支持手段,导致不必要的死亡,而且有助于早期识别没有脑复苏希望的患者,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早期神经功能评估是目前心肺复苏领域的难点,由于没有任何单一方法可直接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因此推荐综合临床、脑部影像学、血清学标志物、电生理检查等方面进行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作为心肺脑复苏中心,综合国内外指南、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制定了心脏骤停患者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规范,旨在为同行评估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提供借鉴。
赵鸿杜兰芳郑康冯璐田园超张朔马青变
关键词:心脏骤停
中国急诊医生对心脏骤停后脑保护认知及实践现况调查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了解急诊医生心脏骤停患者脑保护的认知和实践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75家医院,参研医院所有的急诊科医生均参与调查研究。结果共有1473名受访者参与研究,应答率为92.1%。89.4%受访者认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有助于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仅有15.5%的急诊科及27.8%的受访者在临床实践中实施过TTM。对于理论上有脑保护作用,但目前缺乏相关证据支持的药物和措施,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脑保护作用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三磷酸腺苷(85.9%)、减轻脑水肿的药物(73.5%)、自由基清除剂(70.8%)、营养神经药物(66.4%)、高压氧治疗(60.0%)及线粒体保护剂(45.6%)。结论急诊医生对TTM认知程度有很大改观,但实践情况仍然不理想,临床上更多选择理论上有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的措施。
杜兰芳郑康冯璐马青变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保护
体外心肺复苏联合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严重药物中毒所致心脏骤停1例被引量:3
2022年
临床上常见混合药物中毒,地高辛为常见的中毒药物之一。地高辛用途广泛、容易获得,因此容易被滥用于自杀或谋杀[1]。地高辛中毒,可影响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脏传导系统,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即使在充分复苏的条件下过量的地高辛仍阻碍自主循环的恢复,但这是一种可逆病因,强化的药物清除能够有效降低地高辛药物浓度,但该过程需要花费时间。
王军红司金双李硕郑康葛洪霞梁杨冯璐马青变
关键词:中毒药物心脏传导系统心脏骤停地高辛
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及其临床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临床表现复杂且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患者的就诊情况及临床特征,以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IgG4-RD的认识。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IgG4-RD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出院诊断为IgG4-RD的病例116例,男女比例为2.52∶1,平均年龄(61.83±10.80)岁。首诊科室以消化科、普外科、眼科为主,诊断科室主要为消化科、风湿免疫科、呼吸科,21例(18.10%)患者经过3个或者3个以上科室诊断后才最终确诊。从出现临床症状到首次就诊中位时间为2(1,7)个月,诊断中位时间为1(1,12)个月。24例(20.69%)患者在最终诊断前进行了受累部位的手术切除。依据IgG4-RD的分类标准,确定诊断68例(58.62%),可能诊断8例(6.90%),可疑诊断40例(34.48%)。68例确定诊断的患者中,常见受累器官依次为颌下腺、胰腺、胆道、腮腺,血清IgG4水平的中位数为6.16(3.61,12.30)g/L,57例(83.82%)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14例(20.59%)患者使用了免疫抑制剂,使用免疫制剂者主要为风湿免疫科诊治患者(78.57%)。结论:IgG4-RD好发于老年男性,颌下腺、胰腺、胆道、腮腺易受累,首诊科室分布广泛,通过获取病理组织标本而确定诊断的比例较低,治疗上主要以激素为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率不高。
冯璐翟佳羽翟佳羽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就诊情况
亚低温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血管再灌注过程本身会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因此如何减少再灌注损伤是目前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再灌注前给予亚低温治疗可以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后的微血管性的心肌损伤。近年来也有一些探索性临床研究将亚低温辅助STEMI治疗,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对亚低温在STEMI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述亚低温在STEMI治疗的应用价值。
尚文郭静萱郑亚安冯璐马青变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亚低温治疗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患者是否预后良好,如何准确、全面的评估并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是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评估神经功能的策略包括:临床评估、生物标记物、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本文就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神经功能预后预测策略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合理策略及规范流程。
冯璐马青变
关键词:心脏骤停神经功能评估心肺复苏
热射病31例临床资料总结并文献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通过对热射病(heat stroke,HS)患者诊治经过的分析,寻找有效地防治热射病的措施.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救治的31例热射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发病地点、发病后入院就诊时间;第1天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气、生化、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及尿量.根据24 h内数据进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以患者28 d转归情况为终点,记录存活和死亡例数.结果31例热射病患者,男性26例(83.9%),女性5例(16.1%).年龄42~90岁,平均年龄(62.03±11.40)岁.热射病患者中,退休职工10例(32.3%),农民工21例(67.7%).其中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患者20例(死亡6例,病死率6/20),非劳力性热射病(non-EHS)患者11例(死亡4例,病死率4/11),所选热射病患者,死亡10例,病死率32.26%.结论热射病病死率高,需要提高警惕,预防重于治疗.
马建刚冯璐马青变何新华
关键词:SOFA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