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秀敏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遗址
  • 3篇植硅体
  • 3篇水稻
  • 2篇淀粉
  • 2篇淀粉粒
  • 2篇牙结石
  • 2篇遗存
  • 2篇中新世
  • 2篇晚中新世
  • 1篇稻作
  • 1篇稻作农业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遗存分析
  • 1篇纸张
  • 1篇生计
  • 1篇生计方式
  • 1篇石器
  • 1篇石器时代
  • 1篇食性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北京印刷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8篇夏秀敏
  • 6篇吴妍
  • 1篇王世骐
  • 1篇陈相龙
  • 1篇陶大卫
  • 1篇杨益民
  • 1篇施继龙
  • 1篇王昌燧
  • 1篇周文华
  • 1篇陈文
  • 1篇孙青丽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北京印刷学院...
  • 1篇大众考古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晚中新世甘肃黑犀(Diceros gansuensis)的食性——基于牙结石淀粉粒证据
2018年
古动物食性研究是动物系统演化过程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牙结石中的微体植物化石如淀粉和植硅体等是揭示古代动物食性的重要依据。分析了中国甘肃晚中新世最早期郭泥沟动物群发现的甘肃黑犀(Dicros gansuensis)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并结合现生植物嫩叶淀粉粒形态对比,探讨了黑犀的食性及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晚中新世甘肃黑犀以进食灌木枝叶(如忍冬科的繁果忍冬和猥实)和一些乔木类嫩叶(如胡桃科的胡桃)为主,同时可能会涉及一些草本植物(如蓼科酸模和毛莨科耧斗菜),这一结论与之前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并有所补充。首次将淀粉粒的形态数据前推至距今11.6 Ma的晚中新世,扩展了牙结石研究的对象和时间范围,为有关哺乳动物食性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陈鹤王世骐陶大卫夏秀敏陈善勤吴妍
关键词:晚中新世牙结石淀粉粒
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水稻遗存新进展
2019年
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表明,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水稻进入岭南各个地区的时间和路径等尚有不同的说法。多位学者研究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岭南史前生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水稻和稻作农业的出现时间比较晚。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挑选了广州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部分灰坑和遗址典型剖面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
夏秀敏
关键词:水稻史前遗存稻作农业新石器时代
广州榄园岭遗址先民祭祀遗迹的炭屑和植硅体分析
2017年
祭祀是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贵族祭祀活动的研究较多,但平民祭祀遗迹却由于发现较少而难以深入分析。广州榄园岭遗址春秋时期墓葬群中发现了越文化中常见的碎物祭祀坑。本研究对若干墓葬和相关祭祀坑中的填土开展了炭屑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先民在祭祀坑中有意燃烧过植物类祭品;用作祭品的植物种类较杂,包含扇型、棒型、方型或刺球型等植硅体。结合其他遗址中出现的类似现象,榄园岭先民的祭祀活动,应是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吸收了苗蛮文化的因素,同时影响了其他地区。这一发现为探索先秦古人的祭祀行为提供了丰富信息;此外,炭屑和植硅体分析为确定祭祀遗迹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孙青丽夏秀敏王慧吕良波吴妍杨益民
关键词:祭品植硅体棕榈科植物
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黍较粟始终保持着种植优势;龙山早期,粟作农业逐渐衰落。植硅体组合图谱显示,先民在此遗址活动期间,气候是略偏凉偏干的,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干凉化的趋势。综合来看,农业活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该遗址榆科植硅体的大量发现,不仅补充了史前植物利用史,同时也对丰富植硅体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夏秀敏孙周勇杨利平康宁武陈相龙王昌燧吴妍
关键词:植硅体
植硅体分析在纸张鉴别中的新应用
2017年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对纸张原料的研究却不是很发达。植硅体作为一种微体生物指标,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耐酸、耐高温、易保存的特性。通常根据植硅体的形状、大小、种类,可以推断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尝试用植硅体分析的方法,采集了桑皮、檀皮、狼毒草等造纸原材料及纸样,进行植硅体的提取、分析、鉴定,进而探讨该方法在纸张原材料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应用植硅体分析的方法鉴别纸张原料的思路是可行的,然而由于植硅体分析在某些种属鉴定上的难度以及造纸工艺的影响,都为准确的鉴别增加了难度。
陈文夏秀敏吴妍周文华施继龙
关键词:植硅体纸张
晚中新世甘肃临夏盆地黑犀牙结石初探
牙结石是牙齿上的磷酸钙沉积,其成分和结构与骨骼、牙齿相似,因而能够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被保存下来。同时,牙结石上捕获了大量食物颗粒,蕴含着古动物的进食信息,从古动物的牙结石来了解其食谱结构有很大的可行性。同样,也能进一步完...
陈鹤王世琪夏秀敏吴妍
关键词:牙结石淀粉粒晚中新世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广东茶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约4500—3700 cal.a B.P.)。文章综合植硅体、大植物遗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茶岭遗址水稻遗存性质和先民生计方式,并尝试归纳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进程。研究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发现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该研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结构模式的固有观念,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夏秀敏张萍吴妍
关键词:水稻生计方式
水稻遗存在陕西华县东阳遗址的发现与探讨被引量:7
2019年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水稻何时传入黄河中游并扩散至关中地区,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华县东阳遗址是关中地区仰韶早中期的过渡性遗存(ca. 5900-5600 cal. BP)。本文借助植硅体分析,并结合炭化植物遗存,探讨了东阳遗址水稻的栽培和利用情况,并尝试分析水稻在关中地区出现的动因及传播过程。研究显示,东阳先民在以种植粟黍为主的同时,已经开始少量的栽培水稻,稻粟兼作的种植模式在此时出现。本研究发现的东阳遗址水稻遗存是目前关中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指示了水稻至少在距今5800年时传入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关中稻作获得较大发展,至龙山晚期则鲜少发现。该研究刷新了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最早的水稻遗存记录,为进一步了解稻作起源与传播提供了基础数据。
夏秀敏殷宇鹏许卫红吴妍
关键词:水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