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文彬

作品数:6 被引量:20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形态学
  • 2篇局分
  • 2篇空间格局分析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控制
  • 1篇生态敏感性
  • 1篇生态网络
  • 1篇时空变化分析
  • 1篇透水
  • 1篇热岛效应
  • 1篇绿地
  • 1篇精明
  • 1篇精明增长
  • 1篇汇流
  • 1篇海绵
  • 1篇SWMM
  • 1篇SWMM模型
  • 1篇UGI
  • 1篇不透水
  • 1篇产流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徐文彬
  • 5篇孔繁花
  • 5篇尹海伟
  • 2篇王晶晶
  • 2篇班玉龙
  • 2篇于亚平
  • 1篇蒲英霞
  • 1篇闫伟姣
  • 1篇徐建刚
  • 1篇都金康
  • 1篇刘凤凤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气温实地调查的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被引量:23
2017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明显.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实现城市绿地的合理配置与前瞻性布局,从而实现其整体降温效应的最大化,进而改善城市环境与微气候,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迫切需要多尺度的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研究.本文对基于气温实地观测来探讨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从城市绿地的面积与形状特征、植被结构特征、影响降温效应的外部因素3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影响绿地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并从城市绿地降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和距离衰减效应两方面总结了绿地降温效应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刘凤凤闫伟姣孔繁花尹海伟班玉龙徐文彬
关键词:城市绿地热岛效应
土地利用格局对SWMM模型汇流模式选择及相应产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城市下垫面土地利用格局与地形的复杂性将导致地表汇流模式的多变性。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中,不同汇流模式的选取对雨洪模拟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影响往往被忽视。基于设定与巴中城市社区尺度相近的实验区以及巴中市的真实降水数据,并根据实验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在SWMM雨洪管理模型汇水模块中设置Outlet、Impervious、Pervious 3种汇流演算模式及其演算面积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响应下的不同汇流模式选择对城市雨洪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Outlet、Impervious两种汇流演算模式下汇水区地表径流的模拟结果相同,但与Pervious演算模式下的模拟结果差异显著。在Pervious模式下地表径流相对另外两种汇流模式最大降低了52%,降雨下渗量提高了近1倍。(2)在Pervious模式下,演算面积比对汇水区地表径流模拟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总不透水面(IA)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有效不透水面(DCIA)的减少引起非有效不透水面(UIA)的比率增加。这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致使汇水区总径流量、径流系数显著下降,降雨下渗量逐渐增加,洪峰流量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非有效不透水面(UIA)比率为30%和40%时(此时非有效不透水面与渗透面面积相接近),洪峰流量最小。对结果的分析表明了雨洪管理模型在小尺度汇水区上应用时,应根据土地利用格局特征选择相应的地表汇流模式。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格局方案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从而更为科学地指导城市雨洪管理和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班玉龙孔繁花尹海伟徐文彬都金康徐建刚蒲英霞
关键词:SWMM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边界划定被引量:42
2017年
以南京都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取了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空间,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方法辨识了对研究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关键区,采用图谱理论中的景观连接度指数辅助确定生态廊道宽度,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整合既有和潜在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控制边界,实现了研究区现存和潜在的重要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敏感性分析能够识别出研究区既有的高生态敏感性区域,并指出其呈现出"大而孤立,小且分散,连接性不佳"的空间特征。2)遴选出的71处生态源地、119条重要廊道和61个关键生态斑块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原有生态空间的景观连接性和研究区域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3)生态网络分析可以弥补敏感性分析只考虑既有自然生态空间的局限,二者的组合使用可为不同尺度上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提供简明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南京都市区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其他城市生态控制边界的划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文彬尹海伟孔繁花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生态网络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精明增长的南京都市区增长边界划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相伴生的却是土地利用的粗放低效与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在这追求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南京也经历了与其他城市相类似的情况:城市建成区面积成倍扩展,...
徐文彬
关键词:精明增长
基于MSPA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86
2016年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对1988、2000、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类型图,进而对其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和景观图谱理论,对研究区核心区的景观连通性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88—2013年,研究区GI总面积以较慢的速度递增,表明南京市实施的一系列"绿色南京"战略性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8—2013年,核心区、边缘面积有所增长,而桥接区、分支则持续减少,环岛区整体上有所减少,表明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连通性有所降低;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的GI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GI网络整体连通性、可能连通性水平均先减后增,基于图谱理论的GI网络连接度水平先增后减,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区GI的连通性水平依然比较低;南京GI网络格局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融合MSPA、景观连通性、图谱理论的GI格局变化研究为GI格局变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GI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提供参考,对其他地区GI网络的规划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亚平尹海伟孔繁花王晶晶徐文彬
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与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被引量:59
2016年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ArcGIS、Erdas、GuidosT oolbox和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通过在MSPA中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在景观连通性分析中设置不同的扩散距离阈值,对2013年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变化的尺度效应、边缘效应与距离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MSPA获取的景观类型构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和边缘效应,且边缘效应对MSPA景观类型的影响较尺度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扩散距离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很大,对于南京市来说,2 km或2.5 km是关键的扩散距离阈值.当输入数据选择粒度30 m、边缘宽度30 m时,可以得到南京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网络更为详尽的景观信息.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方法,分析尺度效应、边缘效应、距离效应对研究区UGI网络景观类型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粒度、边缘宽度及扩散距离,并更好地理解UGI网络的空间格局和与生态过程相关的尺度效应和距离效应,从而使得UGI网络时空格局变化分析时的参数设置更为科学合理.研究结果可为中尺度范围内UGI景观网络时空格局分析时的参数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对其他地区UGI景观网络的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亚平尹海伟孔繁花王晶晶徐文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