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金玲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后
  • 3篇缺血后处理
  • 3篇脑梗
  • 3篇灌注
  • 2篇预后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肢体缺血
  • 2篇肢体缺血后处...
  • 2篇头痛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综合征
  • 2篇窦血栓形成
  • 2篇脑梗死
  • 2篇脑静脉
  • 2篇静脉
  • 2篇静脉窦
  • 2篇静脉窦血栓
  • 2篇静脉窦血栓形...

机构

  • 9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黄河中心医院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漯河医学高等...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赵建华
  • 9篇宋金玲
  • 5篇梁可可
  • 4篇李月娟
  • 2篇梁珂
  • 2篇韩笑
  • 1篇葛运利
  • 1篇李永丽
  • 1篇胡亚梅
  • 1篇韩笑
  • 1篇陈小倩
  • 1篇刘忠奎
  • 1篇陈帅
  • 1篇陈晓倩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可可葛运利时少杰李永丽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NIHSS评分
脑静脉窦血栓再通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经抗凝治疗后的再通情况及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3例首次诊断CVST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对患者进行MRI联合MRV复查,根据MRV和MRI结果 ,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通,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完全恢复和不完全恢复组(mRS=0分为完全恢复,mRS 1~6分为不完全恢复);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mRS≤2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出院时(18±4)d、出院后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再通率分别是60%、73%、79%和81%。出院第12个月时,完全再通32例(51%),部分再通19例(30%);39例(62%)患者完全恢复,24例(38%)患者不完全恢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静脉窦未通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年龄≥40岁(OR=5.995,95%CI:1.195~20.922;P=0.023)是CVST不完全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完全再通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未通患者(HR=3.17,95%CI:1.8~10.43;P<0.001)。年龄≥40岁、男性、未通是CVST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6.675,95%CI:2.195~8.922;P=0.035)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未通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43,95%CI:0.87~13.472;P=0.11)。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闭塞静脉窦的再通呈时间依赖性,完全再通患者预后好于未通患者。
宋金玲赵建华时雅辉梁可可陈晓阳田伟贵刘忠奎
关键词:预后
46岁男性,头痛15小时
下血肿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40%,多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出血来源主要是脑皮质血管,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称为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另一种较少见的血肿是由于大脑表面回流到...
赵建华时雅辉宋金玲陈亚楠韩笑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
26岁男性,头痛1月
CI的主要发生机制为静脉窦或皮层静脉血栓形成、脑内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致相应部位脑组织肿胀,脑组织压力增高,继之小动脉供血障碍,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VHCI病因复杂,凡引起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异常和静脉壁炎性反应的因素,均可能...
陈亚楠时雅辉宋金玲韩笑赵建华
关键词:发病机制疗效评价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54只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st C组)各18只,I/R组及Ipost C组采用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损伤模型(MCAO),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通过TTC染色法进行脑梗死体积测定;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凝集素测定梗死灶周边的血管密度;Western blot印迹技术检测VEGF-A蛋白表达。结果 Ipost C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优于I/R组,脑梗死体积较I/R组明显减小,梗死灶周边血管密度及VEGF-A表达较I/R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建立脑侧枝循环进而改善脑微循环障碍有关。
梁可可赵建华时雅辉宋金玲陈晓倩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脑微循环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特点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最终确诊为 MELAS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为癫痫、偏瘫、语言障碍、视力下降等。病灶区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 PWI 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正常或减低。结论MELAS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PWI 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珂
关键词:MELAS综合征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39例最终确诊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语言障碍、偏瘫、头痛等。病灶区DWI呈高信号,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10例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PWI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减低。6例氢质子波谱(1~H-MRS)病变区均可见倒置双乳酸峰。SWI部分患者双侧基底节区在磁敏感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影。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功能MRI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珂
关键词:MELASADC图PWISWI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23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男41例(33.3%),女82例(66.7%),中青年患者73例(59.35%);临床表现:头痛92例(74.8%),视物模糊30例(24.4%)。D-二聚体检查92例,68例(73.9%)升高;腰穿检查80例,颅内压增高66例(82.5%);头颅CT平扫示,静脉窦条状带高密度影13例(26%);头颅MRI平扫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及密度改变71例(7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示,106例(96.4%)血栓部位血流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3例,均可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后,痊愈62例(50.4%),好转57例(46.3%),死亡4例(3.3%)。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中青年多发,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头颅MRI及MRV检查有助于诊断,积极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宋金玲时雅辉梁可可韩笑陈小倩田伟贵赵建华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
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善脑梗死预后和认知障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d组、RIPostC 14d组和对照10d组、对照14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d时、14d时和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d时、90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d时和78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d时,与对照10d组和对照14d组相比,RIPostC 10d组和RIPostC 14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d组相比,RIPostC 14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d和14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赵建华李月娟梁可可时雅辉宋金玲陈帅葛云丽胡亚梅
关键词:脑梗死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