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

作品数:4 被引量:10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源解析
  • 1篇单颗粒
  • 1篇电子显微分析
  • 1篇气团
  • 1篇重污染
  • 1篇污染
  • 1篇夏季
  • 1篇显微分析
  • 1篇量浓度
  • 1篇敏感性
  • 1篇颗粒物
  • 1篇化学污染
  • 1篇光化学
  • 1篇光化学污染
  • 1篇PM2.5质...
  • 1篇臭氧
  • 1篇大气颗粒
  • 1篇大气颗粒物
  • 1篇雾霾

机构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国家环境分析...

作者

  • 4篇李慧
  • 4篇王涵
  • 3篇高健
  • 3篇王淑兰
  • 2篇柴发合
  • 1篇史国良
  • 1篇张鹤丰
  • 1篇张岳翀
  • 1篇张萌
  • 1篇王京刚
  • 1篇李轶
  • 1篇王浩
  • 1篇胡君
  • 1篇董树屏
  • 1篇徐仲均
  • 1篇丁爱军
  • 1篇陈航宇
  • 1篇游志强
  • 1篇戚涛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市郊区夏季臭氧重污染特征及生成效率被引量:32
2017年
为研究北京郊区夏季O_3(臭氧)重污染过程特征及O_3生成的光化学敏感性,基于2016年夏季在北京郊区开展的针对O_3及其相关污染物的强化观测试验(7月23日—8月31日,共计40 d),分析了观测期间O_3浓度[以φ(O_3)计]变化特征、O_3重污染过程主控因素与O_3敏感性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φ(O_3)超标时有发生,最大小时φ(O_3)为151.1×10^(-9),其中有15 d的φ(O_3)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_3-max-8h)超过了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占观测天数的37.5%;不同O_3重污染过程成因有所不同,城市烟羽传输的污染物对郊区O_3重污染过程影响显著(观测期间臭氧重污染过程:过程1,7月27—29日;过程3,8月9—11日;过程4,8月16日;过程5,8月21—24日),区域光化学污染对郊区O_3重污染过程也有贡献(观测期间O_3重污染过程2:8月4—6日);结合后向气流轨迹进一步辅助说明了不同重污染过程中O_3的来源不同.研究还发现,观测区域存在反"周末效应"现象,说明观测区域周末受人为影响较为明显;基于观测数据计算的OPE(O_3生成效率)分析了O_3光化学敏感性表明,在有OPE值的22 d内NO_x控制区和VOCs控制区出现的概率(41%)相等,即观测区域O_3对NO_x和VOCs均敏感;此外还发现,在O_3重污染过程中光化学敏感性会随其反应进程发生改变,由NO_x控制区逐渐转变为VOCs控制区.
奇奕轩胡君张鹤丰李慧张萌王涵王淑兰
关键词:臭氧光化学污染
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方法综述与应用展望被引量:23
2016年
颗粒物源解析技术是分析排放源与环境受体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及控制措施评估的重要支撑工具.随着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和短期重污染过程应急双向需求的提出,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也在经典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向在线高时间分辨率和复合源解析的方向发展.而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是针对大气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来源进行多时间分辨率动态解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实现颗粒物源解析动态化的主要技术途径;针对基于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观测、基于大气物理模型、空气质量模型等方法的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路线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管理需求,结合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方法、模型研究和应用方向.
高健李慧史国良丁爱军游志强张岳翀王涵柴发合王淑兰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2007-2014年北京地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38
2016年
为更好地解析北京地区ρ(PM_(2.5))的长期变化特征及气流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对2007年8月—2014年7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实测的ρ(PM_(2.5))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其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特征;通过计算PM_(2.5)的AQI分指数,分析了污染等级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后向气流轨迹,对ρ(PM_(2.5))年际、季节变化与气团来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8—2013年ρ(PM_(2.5))年均值分别为111.5、95.8、94.8、80.5、75.2、81.3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污染水平依然较高;ρ(PM_(2.5))由高到低的季节次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值分别为111.6、94.8、77.2、70.5μg/m3,PM_(2.5)重污染时段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并且冬季ρ(PM_(2.5))近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ρ(PM_(2.5))月均值呈单峰型变化,11月最高(为125.3μg/m3),7月最低(为76.4μg/m^3);轨迹聚类分析发现,途经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气流轨迹中ρ(PM_(2.5))较高,而来自北方及西北方向的气团相对较清洁,ρ(PM_(2.5))较低.北京地区近些年实施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对于控制PM_(2.5)污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针对秋冬季节重污染过程的控制力度仍需要加强,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污染传输对北京地区ρ(PM_(2.5))的影响.
王浩高健李慧王涵李轶王淑兰柴发合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
北京夏冬季雾霾天气大气单颗粒物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源排放大气颗粒物对北京市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更有效的防污染源控制对策,减少污染,对2014年夏季7月和2015年冬季1月北京市采集的108个样品应用扫描电镜-能谱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钙颗粒和碳质颗粒在冬夏季雾霾天气均大量出现。夏季清洁天气下PM_(2.5)以上扬尘颗粒数量大于冬季。夏季雾霾天气下有机碳及含硫颗粒快速增加,冬季雾霾天气下由于燃煤供暖因素的存在,有机碳及含硫颗粒等特殊颗粒平均浓度较清洁天气增幅最高达145倍,PM1以下总颗粒数增长高达700%。夏季雾霾天气PM0.5~1颗粒数量较清洁天气增长1.6倍,冬季增长8倍。不同季节雾霾天气主导污染颗粒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管控措施。
陈航宇王京刚董树屏高健王涵李慧徐仲均戚涛
关键词:电子显微分析单颗粒雾霾源解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